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科技创新型社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影响研究——基于生活史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1-16 14:55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地方应用型本科的逻辑起点,更是价值终点。为了能全面了解大学生创新学习成长过程,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S大学的3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采用生活史研究方法,试图分析研究对象在科技创新型社团的学习经历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在理论上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型社团的实践学习经历分为"初学者的身份表征"、"价值共识的形成"和"经验能力的提升"三个过程。主体间性对话学习是实践共同体形成的核心,有助于初学者身份认同;"价值共识"是实践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保证了社团学习经验的转化提升;"共享的文化资源"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路径,促进了社团知识技能的转化。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1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相关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资料搜集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文化情景:基于生活史深描
    (一)社团隐性制度安排与“初学者”的身份表征
        1.“考核”:社团通过隐性的制度安排明确“初学者”身份
        2.“参与”:成员通过“交往”实践“理解”社团文化
    (二)社团学习实践模式与主体间“价值共识”的形成
        1.“他者”的消弥:社团学习模式塑造成员的自我角色
        2.“价值共识”的形成: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走向主体间性
    (三)社团知识技能的经验转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成为“能手”:项目的设计者
        2.“能手”的形成:社团文化资源的规训与生产
四、科技创新型社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作为深度诠释的总结
    (一)主体间性对话学习是实践共同体形成的核心,有助于初学者身份认同
    (二)“价值共识”是实践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保证了社团学习经验的转化提升
    (三)共享的文化资源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路径,促进了社团知识技能的转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胡天石.  教育发展研究. 2020(07)
[2]“实践共同体”(CoP):一种后现代教育语境中的学习理论[J]. 王逊,张艺凡.  教育现代化. 2019(58)
[3]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构成因素及其实证研究[J]. 李宪印,张宝芳,姜丽萍.  教育研究. 2019(04)
[4]基于新工科的知识、能力、实践、创新一体化培养教学模式探讨[J]. 孙康宁,于化东,梁延德.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3)
[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视角[J]. 王凯,胡赤弟.  教育研究. 2019(02)
[6]应用型院校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基于CCSS 2016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杜艳秋,史静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4)
[7]卓越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基于美国高校实践的分析[J]. 高众,刘继安,陈健坤.  比较教育研究. 2018(04)
[8]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动因、挑战与路径[J]. 秦炜炜,洪晔,马艳芸.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1)
[9]基于场域理论的班级文化育人研究[J]. 殷蕾.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2)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指归及实践逻辑——基于对一种师生“阅读共同体”的个案研究[J]. 张艳萍,何静,强成文.  高校辅导员. 2017(03)



本文编号:2981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81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