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群体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04:13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30多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生导师队伍在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发挥核心作用,探究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群体特征,可以揭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师资力量和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对我国117个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834名研究生导师群体状况的数据分析显示: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分布不均衡;导师梯队建设不合理,性别差异显著,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专兼职比例失衡、担任行政职务人员比例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制定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学位质量标准,加强学位点质量管理;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遴选、管理与评价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2016,37(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图2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与层次的分布情况
69.6804139316100100100100高校层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地方高校25226.4520.0036.0764819.3616.0013.119102629.0340.0042.62114535.4816.008.203209.688.000312561100100100合计2924.791815.394538.462017.0954.27117100图3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导与博导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第二,导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导师队伍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导师群体的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硕导平均年龄47岁,博导平均年龄54岁;年龄为61岁及以上且依然奋斗在科研前沿、指导研究生的导师仍占据一定比例,硕导为3.45%,博导为16.40%,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创者潘懋元先生最具代表性,由此可知研究生导师平均年龄较大。导师年龄结构趋大,虽与人文社科领域需要厚积累和丰富经验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年龄大、资历老在导师队伍管理中存在一定优势。另外,青年学者作为高等教育学导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以及未来的主力军,是导师梯队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新生力量。但从统计来看,比例过低,40岁及以下的硕导占总数的18.05%、博导仅占1.59%。这既与部分高校的副教授、教授人数超编,致使部分年轻人不能顺利晋升、进而达不到研究生导师须为副教授的必备条件有关,也与部分高校的导师信息更新滞后有一定关系,其近几年新增年轻的导师没有及时添加,致使数据不全。图4不
图2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与层次的分布情况第三,博士点与硕士点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22个博士学位点分布于师范(13所)、综合(6所)和理工(3所)等三类高校,占比分别为59.09%、27.27%、13.64%;与之相比,122个硕士点在三类高校的分布比例分别为34.43%、31.97%、26.23%。与硕士点占比相比,师范类高校拥有博士点比例大幅上升,理工类高校拥有博士点比例则大幅下降,综合类高校基本持平,这反映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与硕士点具有不同的建设路径,博士点分布与教育学一级学科传统优势紧密相关,硕士点分布则与高等教育研究重视程度高度相关。第四,学位点培养人才的就业分布和影响力有显著差异。834名导师中有博士学位的为611人,其中学科背景明确的共595人,占比高达71.34%。对595名导师博士学位获得院校的统计发现:一方面,学科实力雄厚、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乃至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院校对高等教育学导师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如表2所示,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博士生培养的数量、质量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实力与分布格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培养人才的就业分布面和影响力具有显著差异,具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具有广泛辐射性和影响力,其他院校则具有一定区域③影响力。具体来说,大连理工大学(22.22%)、东北师范大学(20.37%)、北京师范大学(11.11%)和吉林大学(11.11%)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机构转型中深化院校研究——基于对我国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调查[J]. 刘献君,刘怡,余东升,陈敏,张俊超,雷洪德.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2]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综述[J]. 李函颖.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3]我国高等学校中的女性领导特征调查研究[J]. 王饮寒,喻恺. 复旦教育论坛. 2015(03)
[4]高等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研究领域的构建——以研究生必读书目为例[J]. 高耀明,周小晓.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2)
[5]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女性——基于对《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J]. 余秀兰,牟宗鑫,叶章娟,王娜. 高等教育研究. 2012(06)
[6]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 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综述[J]. 陈廷柱,蔡文伯.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1)
[7]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基于学科政策与学科历史的视角[J]. 李均.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1)
[8]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J]. 李均. 江苏高教. 2011(01)
[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 沈壮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0)
[10]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布局的不均衡性[J]. 车如山,刘文霞.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014030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2016,37(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图2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与层次的分布情况
69.6804139316100100100100高校层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地方高校25226.4520.0036.0764819.3616.0013.119102629.0340.0042.62114535.4816.008.203209.688.000312561100100100合计2924.791815.394538.462017.0954.27117100图3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导与博导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第二,导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导师队伍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导师群体的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硕导平均年龄47岁,博导平均年龄54岁;年龄为61岁及以上且依然奋斗在科研前沿、指导研究生的导师仍占据一定比例,硕导为3.45%,博导为16.40%,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创者潘懋元先生最具代表性,由此可知研究生导师平均年龄较大。导师年龄结构趋大,虽与人文社科领域需要厚积累和丰富经验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年龄大、资历老在导师队伍管理中存在一定优势。另外,青年学者作为高等教育学导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以及未来的主力军,是导师梯队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新生力量。但从统计来看,比例过低,40岁及以下的硕导占总数的18.05%、博导仅占1.59%。这既与部分高校的副教授、教授人数超编,致使部分年轻人不能顺利晋升、进而达不到研究生导师须为副教授的必备条件有关,也与部分高校的导师信息更新滞后有一定关系,其近几年新增年轻的导师没有及时添加,致使数据不全。图4不
图2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与层次的分布情况第三,博士点与硕士点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22个博士学位点分布于师范(13所)、综合(6所)和理工(3所)等三类高校,占比分别为59.09%、27.27%、13.64%;与之相比,122个硕士点在三类高校的分布比例分别为34.43%、31.97%、26.23%。与硕士点占比相比,师范类高校拥有博士点比例大幅上升,理工类高校拥有博士点比例则大幅下降,综合类高校基本持平,这反映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与硕士点具有不同的建设路径,博士点分布与教育学一级学科传统优势紧密相关,硕士点分布则与高等教育研究重视程度高度相关。第四,学位点培养人才的就业分布和影响力有显著差异。834名导师中有博士学位的为611人,其中学科背景明确的共595人,占比高达71.34%。对595名导师博士学位获得院校的统计发现:一方面,学科实力雄厚、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乃至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院校对高等教育学导师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如表2所示,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博士生培养的数量、质量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实力与分布格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培养人才的就业分布面和影响力具有显著差异,具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具有广泛辐射性和影响力,其他院校则具有一定区域③影响力。具体来说,大连理工大学(22.22%)、东北师范大学(20.37%)、北京师范大学(11.11%)和吉林大学(11.11%)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机构转型中深化院校研究——基于对我国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调查[J]. 刘献君,刘怡,余东升,陈敏,张俊超,雷洪德.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2]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综述[J]. 李函颖.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3]我国高等学校中的女性领导特征调查研究[J]. 王饮寒,喻恺. 复旦教育论坛. 2015(03)
[4]高等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研究领域的构建——以研究生必读书目为例[J]. 高耀明,周小晓.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2)
[5]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女性——基于对《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J]. 余秀兰,牟宗鑫,叶章娟,王娜. 高等教育研究. 2012(06)
[6]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 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综述[J]. 陈廷柱,蔡文伯.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1)
[7]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基于学科政策与学科历史的视角[J]. 李均. 高等教育研究. 2011(11)
[8]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J]. 李均. 江苏高教. 2011(01)
[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 沈壮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0)
[10]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位点布局的不均衡性[J]. 车如山,刘文霞.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014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1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