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5 17:04
网络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往世界,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面对网络交往中存在的各种负面现象,“同理心”有助于大学生在复杂、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保持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让他们在换位思考中学会理解他人。在网络交往中合理运用“同理心”是大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是推动大学生网络交往正能量发展的基础,更是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的保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学科交叉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明确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国内外关于“同理心”与网络交往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与总结。同时,阐明了文章的研究新意与不足。第二部分:“同理心”与网络交往相关理论分析。通过了解“同理心”与网络交往的相关概念与特点,进而从“同理心”与网络主体、网络客体、网络介体和网络环境四个方面,剖析“同理心”与网络交往正能量的关系。第三部分:“同理心”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运用现状分析。论述当前网络交往中的不良现象及对大学生的影响,阐明“同理心”在大学生网络交往运用中存在“同理心赤字”、“同理心疲乏”...
【文章来源】: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所示,网民遭遇网络诈骗的类别按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虚假中奖信息诈骗、冒充好友诈骗、网络兼职诈骗、网络购物诈骗、钓鱼网站诈骗、利用虚假招工信息诈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张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3)
[2]共享发展的价值基础[J]. 焦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01)
[3]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职业教育重要文件摘编(2017年下半年)[J]. 技术与教育. 2017(04)
[4]互联网使用对共情的影响[J]. 敬娇娇,高闯,牛更枫.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4)
[5]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对同理心引导的差异——基于江西丰城电厂事故和深圳罗尔事件的观察[J]. 赵新宁. 当代传播. 2017(02)
[6]从“罗一笑事件”透视网络捐款事件中舆情反转的成因[J]. 胡文昭.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3)
[7]大学生道德教育之同理心的培养[J]. 侯亚方. 决策与信息. 2017(01)
[8]网络求助文本的话语研究——对“轻松筹”和“微爱通道”的三个案例分析[J]. 李京丽. 新闻界. 2016(11)
[9]共情的性别差异[J]. 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9)
[10]同理心沟通法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J]. 潘新梅,王坚,杭倩,孔恩军. 江苏医药. 2013(18)
硕士论文
[1]护士长同理心培训的实践研究[D]. 杨颖.浙江大学 2012
[2]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诗旸.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 夏俊.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35223
【文章来源】: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所示,网民遭遇网络诈骗的类别按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虚假中奖信息诈骗、冒充好友诈骗、网络兼职诈骗、网络购物诈骗、钓鱼网站诈骗、利用虚假招工信息诈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张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3)
[2]共享发展的价值基础[J]. 焦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01)
[3]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职业教育重要文件摘编(2017年下半年)[J]. 技术与教育. 2017(04)
[4]互联网使用对共情的影响[J]. 敬娇娇,高闯,牛更枫.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4)
[5]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对同理心引导的差异——基于江西丰城电厂事故和深圳罗尔事件的观察[J]. 赵新宁. 当代传播. 2017(02)
[6]从“罗一笑事件”透视网络捐款事件中舆情反转的成因[J]. 胡文昭.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3)
[7]大学生道德教育之同理心的培养[J]. 侯亚方. 决策与信息. 2017(01)
[8]网络求助文本的话语研究——对“轻松筹”和“微爱通道”的三个案例分析[J]. 李京丽. 新闻界. 2016(11)
[9]共情的性别差异[J]. 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9)
[10]同理心沟通法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J]. 潘新梅,王坚,杭倩,孔恩军. 江苏医药. 2013(18)
硕士论文
[1]护士长同理心培训的实践研究[D]. 杨颖.浙江大学 2012
[2]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诗旸.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 夏俊.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35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3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