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6 06:33
随着宽带薪酬制度和泛化薪酬政策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深入推进,学术界逐步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这极大拓展了薪酬激励要素,提高了薪酬激励管理的针对性。高等院校是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改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教师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体制创新的着力点。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激励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针对高校教师需求的异质性设计薪酬体系,特别是对教师非货币性需求没有给予应有重视。因此,引入心理账户理论研究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体系,系统把握高校教师薪酬心理的编码、分类和估价过程,据此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潜能,应是学术界亟待研究的崭新课题。本论文针对高校薪酬制度沿革和激励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视角,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沿着“提出研究问题——辨析基础理论——现状及因素分析——逻辑关系论证——提出管理策略”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对高校教师薪酬激励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和心理账户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薪酬激励的一般理论
2.1.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1.2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2.1.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2 心理账户的内涵
2.2.1 心理账户的定义
2.2.2 心理账户的特征
2.3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特征
2.3.1 高校教师个性特征
2.3.2 高校教师薪酬需求特征
2.4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类型界定与特征
2.4.1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类型界定
2.4.2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类型特征
2.5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
2.5.1 非替代性
2.5.2 “值函数”
2.5.3 “享乐主义编码”的运算规则
2.6 研究小结
第三章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方法
3.2 高校教师薪酬状况调查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研究对象及样本特征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研究设计
3.3.2 分析方法
3.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4 结果分析
3.4 研究小结
第四章 高校教师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研究
4.1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
4.1.1 货币性薪酬的定义与分类
4.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3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4.1.4 实证研究
4.2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编码
4.2.1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维度特征
4.2.2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认知估价
4.3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折损
4.3.1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折损的度量
4.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3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4.3.4 实证研究
4.4 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校教师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研究
5.1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
5.1.1 非货币性薪酬的定义与分类
5.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1.3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5.1.4 实证研究
5.2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编码
5.2.1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维度特征
5.2.2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认知估价
5.3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折损
5.3.1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折损的度量
5.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3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5.3.4 实证研究
5.4 高校教师非货币性薪酬的意愿
5.5 研究小结
第六章 基于心理账户研究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对策
6.1 高校薪酬管理技术层面的路径优化
6.1.1 货币性薪酬优化
6.1.2 非货币性薪酬优化
6.1.3 发挥薪酬反向激励功能
6.2 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层面的模式选择
6.2.1 薪酬分配自主化
6.2.2 考核评价科学化
6.2.3 激励制度个性化
6.3 高校薪酬管理文化层面的愿景引领
6.3.1 高校战略竞争角度
6.3.2 高校组织文化角度
6.3.3 人本管理角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教师薪酬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3036344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和心理账户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薪酬激励的一般理论
2.1.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1.2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2.1.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2 心理账户的内涵
2.2.1 心理账户的定义
2.2.2 心理账户的特征
2.3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特征
2.3.1 高校教师个性特征
2.3.2 高校教师薪酬需求特征
2.4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类型界定与特征
2.4.1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类型界定
2.4.2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类型特征
2.5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
2.5.1 非替代性
2.5.2 “值函数”
2.5.3 “享乐主义编码”的运算规则
2.6 研究小结
第三章 高校教师薪酬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方法
3.2 高校教师薪酬状况调查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研究对象及样本特征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研究设计
3.3.2 分析方法
3.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4 结果分析
3.4 研究小结
第四章 高校教师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研究
4.1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
4.1.1 货币性薪酬的定义与分类
4.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3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4.1.4 实证研究
4.2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编码
4.2.1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维度特征
4.2.2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认知估价
4.3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折损
4.3.1 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折损的度量
4.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3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4.3.4 实证研究
4.4 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校教师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研究
5.1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
5.1.1 非货币性薪酬的定义与分类
5.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1.3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5.1.4 实证研究
5.2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编码
5.2.1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维度特征
5.2.2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认知估价
5.3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的心理折损
5.3.1 非货币性薪酬心理账户折损的度量
5.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3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5.3.4 实证研究
5.4 高校教师非货币性薪酬的意愿
5.5 研究小结
第六章 基于心理账户研究的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对策
6.1 高校薪酬管理技术层面的路径优化
6.1.1 货币性薪酬优化
6.1.2 非货币性薪酬优化
6.1.3 发挥薪酬反向激励功能
6.2 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层面的模式选择
6.2.1 薪酬分配自主化
6.2.2 考核评价科学化
6.2.3 激励制度个性化
6.3 高校薪酬管理文化层面的愿景引领
6.3.1 高校战略竞争角度
6.3.2 高校组织文化角度
6.3.3 人本管理角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教师薪酬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3036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3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