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新中国70年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演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

发布时间:2021-03-03 22:59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作为学术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70年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三时期、五阶段,即,以计划调控为特征的"职务任命"时期、放权管理为特征的"职称评定"时期和向契约治理转变为特征的"职称聘任"时期,每一个时期又分为若干阶段。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中,教师职称在背景、变量与行动的三重逻辑作用下产生流变,制度设计由身份管理向契约治理思维转向。70年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路径变迁除了受到制度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制度自身的张力与价值也以自己特有的逻辑力量左右变迁速度与方向。70年的职称制度演进过程表明,唯有寻求政府、社会、高校与教师等制度相关者之间的平衡,职称制度才能释放其应有的效率。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图文】:

新中国70年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演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


不同时期高校专任教师数量走向

专任教师


在评定权力下移过程中,评审权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重新洗牌。首先是评审权的基层秩序重构,学术委员会成为重要的审议机构。1978年颁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取消校务委员会设学术委员会代之,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活动的审议与评价。其次,评审权的让渡与再分配,省一级评审单位成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机构。1979年《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其考核的暂行规定》中详细制定了高校各职级教师的职责、考核标准以及考核程序,并且教授的职称审核、批准权由教育部转至省级政府,各省成立学术委员会与学科评审小组,积极吸纳专家学者参与评审工作。随后,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当前执行<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教师职务确定与提升的标准:“思想政治条件、业务条件、考核制度、评审程序、批准权限”等,这意味着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迈入常态化的发展轨道,评审程序的规范化与中国特色职称评定制度的形成。虽当时“职称”与新中国初期所使用的“职务名称”形似,但实质上与“职务”大相径庭,其含有学衔、技术与学术称号的性质。由于“职称”与“职务”二者概念容易杂糅,给行政管理者带来不便,于1983年暂停职称评定工作并随之展开整顿(1982-1983年评定行为数据的斜率小于1981-1982年,详见图2)。事实上,这一时期技术职称继承了学衔、称号制度的思想,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职称评定制度。教育部1983年草拟的学衔与职务聘任“双轨制”在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八所高校进行试点,累积了一定经验但也暴露出诸如重评审轻聘任、评审与聘任权相脱节、阻塞人才流动等问题,后来遂为专业技术职务所取代。至此,民国制度的沿袭、苏系制度的模仿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职称制度初具形态。

专任教师,职务


但是,受改革缺乏配套措施、执行过程中的“跟风”行为影响,1989年《关于对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进行复查的通知》要求职务评聘工作暂停一次,对各地评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复查(复查工作导致1990年聘任人数跌落,详见图3),复查包括设岗情况、指标执行等内容。随后,1990年《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提出了关于职称评聘工作转常态化的相关要求,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再一次启动。至此,高等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


本文编号:3062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62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