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6 17:01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我国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提升城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本文基于人才流动和人才吸引力相关理论,引入指数的方法,试图建立一套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及指标体系,以期如实反映各个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为城市改进人才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人才流动和人才吸引力已有研究,并对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发现已有研究中少有指数聚焦城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许多指数都存在着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理论依据、指标体系对于所研究人才群体的侧重度不高、选取的具体指标无法充分实现评估目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以人才需求理论为依据,在结合理论的中西差异、大学生需求特点后,构建了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经济机会、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大维度,共有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随后,通过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并采用极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确定了指数合成方案。指数构建完成之后,本文进行了指数的实际运行,进一步分析验证指数运行效果。各城市可以凭借本指数分析自身在吸引...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的构建29图4.1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分析4.2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维度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们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吸引人才的维度也多种多样。面对影响城市大学生吸引力的众多因素,如何从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维度是本文的难点。为了能够客观反映出各城市的大学生吸引力水平,本文基于作为依据的人才需求理论,同时参考已有指标体系来构建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维度。如上文所述,本指数构建的基本依据是以机会、基本服务等较低层次需求为主,同时兼顾高层次的美感需求。首先,经济机会层面的维度是吸引大学生等人才的基矗城市只有满足人才在经济就业机会方面的需求,才能在其他层面的吸引力提升上有所作为。已有指标体系也几乎全部包含经济机会层面的维度。其次,在基本服务需求层面,可以分解为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则是基本生活需求,如生活成本特别是住房成本、交通通勤情况等,另一方面是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绝大多数已有指标体系也都包含生活层面的指标。最后,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的合成与运行45由于2019年统计数据尚未完全出炉,因此本文选取各城市201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代入指标体系后形成2018年新一线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在城市统计数据的信息收集以及分析来源方面,为确保数据准确有效,本文的统计数据主要收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以及各重点城市统计管理部门的年鉴数据。此外,C8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C16体育场地数量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数据收集工作完成后,本文按上文所述既定合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包含无量纲化和正向化两个步骤在内的标准化处理,并进行了指数合成计算,最后得到了15座新一线城市2018年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5.1新一线城市2018年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运行结果从运行结果整体来看,15座新一线城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差距较明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杭州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位居榜首,排在杭州之后的第2名-第7名是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长沙、昆明等城市,相互之间的大学生吸引力差距相对较小,得分都在50以上,属于第一梯队。第7名昆明与第8名重庆之间差距较大,而第8名-第13名之间得分相差较小,属于第二梯队,分别是重庆、青岛、宁波、天津、郑州、西安。最后第14东莞和第15名沈阳是第三梯队,得分都较低。根据指数运行结果,可以发现长三角传统发达城市(杭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舒适性视角下科研人才流动的城市偏好研究[J]. 林静霞,何金廖,黄贤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01)
[2]房价驱动高层次人才流动因素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汪洋,沈晨.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9(06)
[3]基于熵值法的江西省各地级市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J]. 周晶莹,刘唐伟. 江西科学. 2019(05)
[4]我国城市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吸引力研究——基于舒适物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 叶晓倩,陈伟. 科学学研究. 2019(08)
[5]深圳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研究[J]. 刘科群. 现代商业. 2019(22)
[6]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流动趋势——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J]. 周亮,张亚. 地理研究. 2019(07)
[7]安徽省城市人才吸引力组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怡,蔡晓薇,张杨,钱智勇,胡成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9(02)
[8]城市人才吸引力水平的量化评价[J]. 翟思涵,叶嘉程,袁临风,程昕,朱吉人,汪昌盛.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19(02)
[9]基于DEA和比较优势指数的深圳市人才吸引力评价[J]. 张钰铃,柏锦菲,杨鹏辉,马成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9(03)
[10]河南省高校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刘金栋. 现代商贸工业. 2019(19)
博士论文
[1]天津滨海新区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D]. 邢洁.天津大学 2011
[2]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 孙祥.合肥工业大学 2011
[3]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 张心淼.天津大学 2010
[4]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 王燕玲.吉林大学 2009
[5]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伟年.华中科技大学 2004
[6]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 冯慰荣.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于TOPSIS法的山东地区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卢振菲.山东财经大学 2019
[2]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与比较研究[D]. 谷王娟.重庆大学 2018
[3]美国城市舒适性评价及其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D]. 张瀚月.华东师范大学 2017
[4]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比较研究[D]. 朱忠明.宁波大学 2017
[5]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价[D]. 刘紫莲.电子科技大学 2016
[6]京津冀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驱动因素研究[D]. 王楠.河北工业大学 2015
[7]西安地区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刘妍.西北大学 2014
[8]河南省各地市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刘妍.河南大学 2013
[9]西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 吴丹.中南大学 2011
[10]我国不同地区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李健飞.中国海洋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7469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的构建29图4.1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分析4.2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维度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们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吸引人才的维度也多种多样。面对影响城市大学生吸引力的众多因素,如何从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维度是本文的难点。为了能够客观反映出各城市的大学生吸引力水平,本文基于作为依据的人才需求理论,同时参考已有指标体系来构建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维度。如上文所述,本指数构建的基本依据是以机会、基本服务等较低层次需求为主,同时兼顾高层次的美感需求。首先,经济机会层面的维度是吸引大学生等人才的基矗城市只有满足人才在经济就业机会方面的需求,才能在其他层面的吸引力提升上有所作为。已有指标体系也几乎全部包含经济机会层面的维度。其次,在基本服务需求层面,可以分解为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则是基本生活需求,如生活成本特别是住房成本、交通通勤情况等,另一方面是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绝大多数已有指标体系也都包含生活层面的指标。最后,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的合成与运行45由于2019年统计数据尚未完全出炉,因此本文选取各城市201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代入指标体系后形成2018年新一线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在城市统计数据的信息收集以及分析来源方面,为确保数据准确有效,本文的统计数据主要收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以及各重点城市统计管理部门的年鉴数据。此外,C8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C16体育场地数量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数据收集工作完成后,本文按上文所述既定合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包含无量纲化和正向化两个步骤在内的标准化处理,并进行了指数合成计算,最后得到了15座新一线城市2018年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5.1新一线城市2018年城市大学生吸引力指数运行结果从运行结果整体来看,15座新一线城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差距较明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杭州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位居榜首,排在杭州之后的第2名-第7名是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长沙、昆明等城市,相互之间的大学生吸引力差距相对较小,得分都在50以上,属于第一梯队。第7名昆明与第8名重庆之间差距较大,而第8名-第13名之间得分相差较小,属于第二梯队,分别是重庆、青岛、宁波、天津、郑州、西安。最后第14东莞和第15名沈阳是第三梯队,得分都较低。根据指数运行结果,可以发现长三角传统发达城市(杭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舒适性视角下科研人才流动的城市偏好研究[J]. 林静霞,何金廖,黄贤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01)
[2]房价驱动高层次人才流动因素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汪洋,沈晨.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9(06)
[3]基于熵值法的江西省各地级市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J]. 周晶莹,刘唐伟. 江西科学. 2019(05)
[4]我国城市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吸引力研究——基于舒适物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 叶晓倩,陈伟. 科学学研究. 2019(08)
[5]深圳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研究[J]. 刘科群. 现代商业. 2019(22)
[6]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流动趋势——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J]. 周亮,张亚. 地理研究. 2019(07)
[7]安徽省城市人才吸引力组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怡,蔡晓薇,张杨,钱智勇,胡成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9(02)
[8]城市人才吸引力水平的量化评价[J]. 翟思涵,叶嘉程,袁临风,程昕,朱吉人,汪昌盛.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19(02)
[9]基于DEA和比较优势指数的深圳市人才吸引力评价[J]. 张钰铃,柏锦菲,杨鹏辉,马成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9(03)
[10]河南省高校人才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 刘金栋. 现代商贸工业. 2019(19)
博士论文
[1]天津滨海新区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D]. 邢洁.天津大学 2011
[2]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 孙祥.合肥工业大学 2011
[3]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 张心淼.天津大学 2010
[4]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 王燕玲.吉林大学 2009
[5]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伟年.华中科技大学 2004
[6]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 冯慰荣.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基于TOPSIS法的山东地区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卢振菲.山东财经大学 2019
[2]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与比较研究[D]. 谷王娟.重庆大学 2018
[3]美国城市舒适性评价及其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D]. 张瀚月.华东师范大学 2017
[4]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比较研究[D]. 朱忠明.宁波大学 2017
[5]应届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价[D]. 刘紫莲.电子科技大学 2016
[6]京津冀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驱动因素研究[D]. 王楠.河北工业大学 2015
[7]西安地区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刘妍.西北大学 2014
[8]河南省各地市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刘妍.河南大学 2013
[9]西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 吴丹.中南大学 2011
[10]我国不同地区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 李健飞.中国海洋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7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6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