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天文教学实践初探
发布时间:2021-04-16 09:57
天文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但天文观测在实践中经常面临诸多难题。结合丰富的天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到天文教学以及天文科普教育中,将对天文实践教育的理念、方法、效果带来重大变革。通过在天文通识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现有的VR天文应用,为系统开发VR天文课件及VR天文实验、构建VR虚拟天文实验室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39(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星图”软件的VR模式
(2)太空漫游-行星旅行记。利用VR虚拟星空和天文漫游应用,让学生自行设计太阳系之旅,以视频或幻灯片的形式,介绍太阳系某个主要成员(太阳、八大行星、冥王星)的具体情况(见图2)。该实践能让学生利用VR应用沉浸式地制作课外作品,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行星的壮观,也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其对课程的兴趣。(3)太阳系外行星建模。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它同时也符合公众对地外生命/文明的好奇。课程安排学生在相关课程内容(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现状等)讲授完毕后,利用VR天文建模软件Universe Sandbox构建自己的太阳系(见图3),并制作多媒体展示作品。
(3)太阳系外行星建模。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它同时也符合公众对地外生命/文明的好奇。课程安排学生在相关课程内容(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现状等)讲授完毕后,利用VR天文建模软件Universe Sandbox构建自己的太阳系(见图3),并制作多媒体展示作品。3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实结合的水处理实验教学建设[J]. 盛力,沈洪,施鼎方,徐竟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5)
[2]虚拟现实视角下的宇宙尺度体验设计[J]. 张文昭,高健,高子豪,余恒,刘康,黄元,王钰溪.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1)
[3]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防震减灾基础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J]. 陈健,姜纪沂,于晓辉,周洋,张莉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09)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赵铭超,孙澄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04)
[5]地球系统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 柯长青,肖鹏峰,李满春,陆现彩,江静,陶先平. 中国大学教学. 2016(10)
[6]大数据时代的天文学研究[J]. 崔辰州,于策,肖健,何勃亮,李长华,樊东卫,王传军,曹子皇,范玉峰,洪智,李珊珊,米琳莹,裘实,万望辉,王建国,王甲卫,尹树成,郝晋新,薛艳杰,刘梁,陈肖,张海龙,谌俊毅,乔翠兰,苏丽颖. 科学通报. 2015(Z1)
[7]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李建荣,孔素真. 实验室科学. 2014(03)
[8]非天文专业《天体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J]. 汪海洪,罗佳,钟波,邹贤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14(05)
[9]科普场馆中球幕影片的发展前景[J]. 刘茜. 科技智囊. 2013(07)
[10]我国高校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探索[J]. 姚建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7)
博士论文
[1]基于WWT平台的天文教学模式研究[D]. 王琴.华中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虚拟天文台天文教育平台研究[D]. 刘高潮.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1215
【文章来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39(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星图”软件的VR模式
(2)太空漫游-行星旅行记。利用VR虚拟星空和天文漫游应用,让学生自行设计太阳系之旅,以视频或幻灯片的形式,介绍太阳系某个主要成员(太阳、八大行星、冥王星)的具体情况(见图2)。该实践能让学生利用VR应用沉浸式地制作课外作品,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行星的壮观,也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其对课程的兴趣。(3)太阳系外行星建模。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它同时也符合公众对地外生命/文明的好奇。课程安排学生在相关课程内容(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现状等)讲授完毕后,利用VR天文建模软件Universe Sandbox构建自己的太阳系(见图3),并制作多媒体展示作品。
(3)太阳系外行星建模。太阳系外行星的探索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它同时也符合公众对地外生命/文明的好奇。课程安排学生在相关课程内容(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方法、现状等)讲授完毕后,利用VR天文建模软件Universe Sandbox构建自己的太阳系(见图3),并制作多媒体展示作品。3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实结合的水处理实验教学建设[J]. 盛力,沈洪,施鼎方,徐竟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5)
[2]虚拟现实视角下的宇宙尺度体验设计[J]. 张文昭,高健,高子豪,余恒,刘康,黄元,王钰溪.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01)
[3]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防震减灾基础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J]. 陈健,姜纪沂,于晓辉,周洋,张莉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09)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赵铭超,孙澄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04)
[5]地球系统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 柯长青,肖鹏峰,李满春,陆现彩,江静,陶先平. 中国大学教学. 2016(10)
[6]大数据时代的天文学研究[J]. 崔辰州,于策,肖健,何勃亮,李长华,樊东卫,王传军,曹子皇,范玉峰,洪智,李珊珊,米琳莹,裘实,万望辉,王建国,王甲卫,尹树成,郝晋新,薛艳杰,刘梁,陈肖,张海龙,谌俊毅,乔翠兰,苏丽颖. 科学通报. 2015(Z1)
[7]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李建荣,孔素真. 实验室科学. 2014(03)
[8]非天文专业《天体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J]. 汪海洪,罗佳,钟波,邹贤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14(05)
[9]科普场馆中球幕影片的发展前景[J]. 刘茜. 科技智囊. 2013(07)
[10]我国高校开设天文学选修课的探索[J]. 姚建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7)
博士论文
[1]基于WWT平台的天文教学模式研究[D]. 王琴.华中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虚拟天文台天文教育平台研究[D]. 刘高潮.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41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14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