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的强度与模型建构

发布时间:2021-08-06 13:44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挖人”大战越演愈烈,教师无序流动更加频繁,如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建设一支既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相适应又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高校教师队伍,成为高校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者们纷纷对高校教师流动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然而,这些研究较多聚焦在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的类别上,对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的强度研究较少。因此,分析不同类型院校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的强度,建构高校教师流动因素强度模型,对于促进高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ERG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等多种方法,基于研究主导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四种大学院校类型划分,对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的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个人发展空间对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强度最高;人才激励制度和收入状况对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强度较高;教师队伍结构、专业培训、自我愿景与组织愿景的认同度影响强度次之;住房条件、子女教育保障、福利制度、学校层次类型和学术成就感影响强度较低;医疗保障条件、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流动风气和组织文化氛围影响强度最低。(2)把15种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力因...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的强度与模型建构


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影响强度折线图

影响强度,影响因素,教师


图 3-2 15 种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影响强度合计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教师始终把个人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教师晋升渠道的畅通,教师考评制度的完善都是教师最看重的因素,因此,高校要想促进教师流动或者稳定已有教师资源,必须给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空间。同时,教师将工资收入增长,薪酬分配合理等影响因素放在强度较高的地位,高校必须给教师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收入水平,防止教师外流现象的产生。此外,高校还应关注教师的队伍结构对高校教师流动的重要性,在教师招聘时,合理调整教师职称梯度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给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在校际之间进行交流甚至进行出国交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最后,高校要制定合理的院校愿景,通过大量的宣传,使院校组织的愿景得到高校教师的认同。虽然住房条件、子女教育保障、福利制度、学校层次类型和学术成就感、医疗保障条件、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流动风气和组织文化氛围等影响因素影响强度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其对高校教师流动产生的影响。

工资收入,影响强度,院校,教师


图 3-3“工资收入”对不同类型院校教师影响强度图通过对“工资收入”因素对四种不同类型院校教师流动影响强度的比发现:除研究主导型大学教师认为“工资收入”是教师流动的“中强度素”外,其他三种高校教师均认为“收入状况”是影响高校教师流动的度因素”。这可能因为一是研究主导型大学教师具有高学历、高学术能身的流动能力较强,因而他们会更注重高层次需求,如精神需求的满足研究主导型大学教师除“工资收入”以外的其他经济福利也相对较好,对收入”的关注程度较其他类型院校教师低。3.2 住房条件1)高校教师住房条件1998 年,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知》,规定禁止实物住房分配,住房分配采取货币化原则63。对于高校而资建房成为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除了集资建房以外,宿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教师流动的合理性冲突及限度建构[J]. 刘金松.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6)
[2]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其与学科类别、学校类型和学业自评的关系——基于南京和常州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 周继良,龚放,秦雍.  高等教育研究. 2017(10)
[3]金属材料检测潜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 郑德卓,姚彦鹏.  科技风. 2017(18)
[4]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高校教师的流动问题研究[J]. 张茂聪,李睿.  高校教育管理. 2017(05)
[5]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与科研产出——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百强中美国大学数据的分析[J]. 由由,闵维方,周慧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3)
[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教学型”教师队伍建设构想研究[J]. 谢林见,蒋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7]“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改革[J]. 王保平,何萌.  中国高等教育. 2017 (05)
[8]“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西部高校教师流动的“拐点”研究[J]. 刘进,哈梦颖.  重庆高教研究. 2016(05)
[9]高校教师流动政策:历史演变与当代转型——基于1978年以来的政策文本分析[J]. 江俐,李志峰.  重庆高教研究. 2016(05)
[10]人性假设理论视阈下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J]. 戴建波.  大学教育科学. 2016(03)

硕士论文
[1]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高校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 左香华.湖南大学 2014
[2]大学教师的机构流动与学术成长研究[D]. 张新培.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姜丽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我国高校教师激励对策研究[D]. 王颖.河海大学 2006
[5]IT产品销售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 程静.西南交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25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25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d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