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0 14:59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是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复兴的核心与关键;不同教育阶段的协同与贯通,是人才连续性培养的基本保障,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意义更为重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通过不同衔接政策的颁布,我国已建立以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为中心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考试中心”式衔接无法建构高中与大学协同贯通的教育衔接体系,易引起其体系中人才培养适配性、多样性、连贯性的不足。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需要政策的指导,然而,政府至今仍未出台独立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不仅如此,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运动;2015年,我国“双一流”改革的开展,同样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标准的革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更高品质的高等教育人才来源。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源。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历来重视其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自明治维新起,日本政府通过颁布不同的衔接政策探索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的建构与完善。2016年,日本政府颁布《“高大接续”体系改革的最终报告》,是其教育界近年来展开...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1984-2018年间有关“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分布图??如上图所示,自1984年第一篇有关中学教育与髙等教育衔接问题的学术论文发表后,之后??
?y、?yj??I?以?I?:?O?'??1?K?ff?Y?)]??;)?j?I?^?人仆:芥:?人将jwmw在?kwa^w::^??I?^??—*?|?r^'jnin?dt.?wwfc??1?^ ̄—^??I?\z??C-?^?1???k?(r?y?y?'O??比校借备?^?|?±m.?之个足:?zm:??????A?二?A?)?J????J?^??f?-v??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七记f:JW切??V?-/??图1-4?:本研究技术路线图??23??
3要幸J仓八,^7上<?—k??狀一???!??【字力奶?3费象”?gpy?i??.?......,.?^?.^Mi?-?j??£>知袁?技能£〇破実&習得????(0?奁基〔匕尨)?r?,?*?X?广????、??pp^?.?,?、?f?岛校太(m)尤-力*???刀'?和撕ZJ、衣視■刀?字力仍3爱絲衮成彳厶?和向上?発摇>#、??£>主体性旮持oX多様夂人々i:?社会d*J出??高等学校教育?大学教育??\?1?J??J??V?J??图4-1:日本“高大接续”改革的基本轮廓图??可以看出,“高大接续”改革以日本的高中教育为起点、以大学入学者选拔机制为中介、以??大学教育为落脚点,并结合学力评测标准的三位一体化改革。其中,高中教育、大学入学者选??拔考试、大学教育三方面的改革仅仅围绕学生的学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力成为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目标。??曰本政府对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目标经历长久的论证,才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学??生学力的标准。2014年12月22日,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有关新时代实现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者选拔机制的一体化改革(答复)》(177号)文件中,提出应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健康的体力、确实的学力”,以提升学生的“生存力”。这份衔接政策是“高大接续”改??革正式开始前的政策文本,其中首次出现“学力”概念,将学生的“学力”作为“生存力”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便提出“生存力”教育,是日本20世纪末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从“生存力”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其内涵己经历两个改变。最初,“生存力”教育的内涵是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变迁[J]. 洪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1)
[2]双一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特点探析[J]. 马晓萌,徐峰. 情报工程. 2018(06)
[3]新高考背景下的大中学教育衔接与创新人才培养[J]. 金一斌.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1)
[4]比较哲学方法论新探[J]. 马琳,凡·柏拉克. 学术月刊. 2018(09)
[5]日本大学“一年级教育”探析[J]. 于帆. 比较教育研究. 2018(09)
[6]日本大学AO入学的发展与挑战[J]. 李昱辉. 外国教育研究. 2018(05)
[7]教育研究方法论变革:历史突破与理论创新[J]. 刘燕楠. 教育研究. 2018(05)
[8]日本“生存力”教育及其省思[J]. 王贤德,唐汉卫. 比较教育研究. 2018(03)
[9]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校友支持不可或缺——访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J]. 何志伟.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2)
[10]ATC21S项目中“合作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启示[J]. 张景璐,于海波,徐海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4)
博士论文
[1]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机理与培养体系研究[D]. 王瑞.吉林大学 2019
[2]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自信教育策略研究[D]. 宁凯.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3]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教育研究[D]. 宋隽.山东师范大学 2017
[4]罗尼·佩弗的社会正义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罗尔斯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追寻[D]. 赵威.华侨大学 2017
[5]高中阶段基于多元智能的创造力开发路径与对策研究[D]. 蒋慧鸯.浙江大学 2017
[6]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 白贝迩.陕西师范大学 2016
[7]统一与多样—战后日本国立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演进[D]. 刘云.河北大学 2016
[8]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研究型大学治理机制研究[D]. 陈晓光.大连理工大学 2016
[9]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D]. 韩蒙.电子科技大学 2016
[10]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西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德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研究[D]. 肖军.浙江大学 2017
[2]衔接理论在高考英语完型填空解读中的应用研究[D]. 孟丽丽.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新课改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研究[D]. 冯哲.山东师范大学 2012
[4]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D]. 曹琼方.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D]. 汪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34274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1984-2018年间有关“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分布图??如上图所示,自1984年第一篇有关中学教育与髙等教育衔接问题的学术论文发表后,之后??
?y、?yj??I?以?I?:?O?'??1?K?ff?Y?)]??;)?j?I?^?人仆:芥:?人将jwmw在?kwa^w::^??I?^??—*?|?r^'jnin?dt.?wwfc??1?^ ̄—^??I?\z??C-?^?1???k?(r?y?y?'O??比校借备?^?|?±m.?之个足:?zm:??????A?二?A?)?J????J?^??f?-v??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七记f:JW切??V?-/??图1-4?:本研究技术路线图??23??
3要幸J仓八,^7上<?—k??狀一???!??【字力奶?3费象”?gpy?i??.?......,.?^?.^Mi?-?j??£>知袁?技能£〇破実&習得????(0?奁基〔匕尨)?r?,?*?X?广????、??pp^?.?,?、?f?岛校太(m)尤-力*???刀'?和撕ZJ、衣視■刀?字力仍3爱絲衮成彳厶?和向上?発摇>#、??£>主体性旮持oX多様夂人々i:?社会d*J出??高等学校教育?大学教育??\?1?J??J??V?J??图4-1:日本“高大接续”改革的基本轮廓图??可以看出,“高大接续”改革以日本的高中教育为起点、以大学入学者选拔机制为中介、以??大学教育为落脚点,并结合学力评测标准的三位一体化改革。其中,高中教育、大学入学者选??拔考试、大学教育三方面的改革仅仅围绕学生的学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力成为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目标。??曰本政府对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目标经历长久的论证,才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学??生学力的标准。2014年12月22日,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有关新时代实现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者选拔机制的一体化改革(答复)》(177号)文件中,提出应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健康的体力、确实的学力”,以提升学生的“生存力”。这份衔接政策是“高大接续”改??革正式开始前的政策文本,其中首次出现“学力”概念,将学生的“学力”作为“生存力”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便提出“生存力”教育,是日本20世纪末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从“生存力”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其内涵己经历两个改变。最初,“生存力”教育的内涵是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变迁[J]. 洪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1)
[2]双一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特点探析[J]. 马晓萌,徐峰. 情报工程. 2018(06)
[3]新高考背景下的大中学教育衔接与创新人才培养[J]. 金一斌.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1)
[4]比较哲学方法论新探[J]. 马琳,凡·柏拉克. 学术月刊. 2018(09)
[5]日本大学“一年级教育”探析[J]. 于帆. 比较教育研究. 2018(09)
[6]日本大学AO入学的发展与挑战[J]. 李昱辉. 外国教育研究. 2018(05)
[7]教育研究方法论变革:历史突破与理论创新[J]. 刘燕楠. 教育研究. 2018(05)
[8]日本“生存力”教育及其省思[J]. 王贤德,唐汉卫. 比较教育研究. 2018(03)
[9]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校友支持不可或缺——访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J]. 何志伟.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2)
[10]ATC21S项目中“合作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启示[J]. 张景璐,于海波,徐海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14)
博士论文
[1]卓越农机化人才成长机理与培养体系研究[D]. 王瑞.吉林大学 2019
[2]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自信教育策略研究[D]. 宁凯.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3]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教育研究[D]. 宋隽.山东师范大学 2017
[4]罗尼·佩弗的社会正义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罗尔斯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追寻[D]. 赵威.华侨大学 2017
[5]高中阶段基于多元智能的创造力开发路径与对策研究[D]. 蒋慧鸯.浙江大学 2017
[6]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 白贝迩.陕西师范大学 2016
[7]统一与多样—战后日本国立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演进[D]. 刘云.河北大学 2016
[8]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研究型大学治理机制研究[D]. 陈晓光.大连理工大学 2016
[9]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D]. 韩蒙.电子科技大学 2016
[10]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西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德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研究[D]. 肖军.浙江大学 2017
[2]衔接理论在高考英语完型填空解读中的应用研究[D]. 孟丽丽.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新课改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研究[D]. 冯哲.山东师范大学 2012
[4]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D]. 曹琼方.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D]. 汪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34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3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