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素养整合教学研究——基于《视觉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1-08-27 18:53
  当代学生属于"数字原生代",他们不仅能在大众视觉文化消费中生产出自己的意义,也能介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生产中,在参与式的新媒体读写中生成意义。新媒体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与生产方式,要求文化传承主体具备整合图像与文字的视觉传播能力。结合《视觉传播》课程目标,确立整合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视觉素养能力发展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路径,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证明,整合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一种模式,是文化传播、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当代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提升视觉素养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有效传承与再生,并为其他课程采用整合教学模式进行类似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素养整合教学研究——基于《视觉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


整合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图

流程图,流程图,作品,视觉


在了解符号形式与内容意指关系基础上,应用费德曼(Edmund Feldman)提出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骤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觉解读能力。[10]描述阶段是指基于个人经历的直观感受,对作品的主题、人、事物的特质进行观察和直观描述。分析阶段是对视觉元素、民族元素与新媒体这三种语言的构成、特征、设计原则进行说明分析,探究作品是如何组成的。解释阶段是针对作品创作的动机,说明作品如何运用视觉元素和新媒体的特征来呈现出想要传达的信息或观念。在批判阶段,观者就作品作出个人价值判断的说明,评估作品与同类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异同,及其对自己的启示。前三个阶段是采用视觉图像形式审美方法促进视觉素养发展,最后一个阶段采用批判文化方法,强调视觉传播在特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意义,理解视觉图像与媒体对个人、社会文化价值与秩序产生的影响。2.视觉输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媒体开发

作品,教学实践,学生,多媒体作品


学生制作的民族文化多媒体作品效果是其视觉素养水平的体现。从主题确定、方案制定、资源检索与采集、设计、开发直至修改完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视觉媒体手段、方法和技术进行创造与展示。参与《视觉传播》课程三轮教改实践的是教育技术学专业2014—2016级3个班121名学生。他们以小组形式完成了53件作品制作。其中校级获奖作品19件,涉及69人次,占总人数的57%。国家级作品数为5件,涉及14人次,占总人数的11.57%。与开展整合教学实践前3个班级仅有5件获奖作品相比,作品数量与质量都有较大的提升。在参照相关评价量表基础上,本研究制定了民族文化多媒体作品评价量表,从主题内容、界面设计、多媒体应用和创新四个维度评价学生作品质量。三位评价人员对课程作品及获奖作品进行四轮评价,每轮只关注一个评价维度,不考虑其他维度的情况,采用excel软件分析研究数据,取平均值进行数据整合,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回应性教学法:内涵、价值及应用[J]. 靳伟,裴淼,董秋瑾.  民族教育研究. 2020(03)
[2]重读巴赞——巴赞美学的主观、构成与先锋派维度[J]. 徐枫.  当代电影. 2020(01)
[3]基于文化认知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J]. 杨丽萍,覃月弯.  民族教育研究. 2018(05)
[4]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J]. 赵春晶.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02)
[5]新西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视觉素养教育及其启示[J]. 罗双兰,张舒予.  中国电化教育. 2009(05)
[6]国学百年启示录[J]. 楼宇烈.  理论参考. 2007(07)
[7]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J]. 张舒予.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4)



本文编号:3366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66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4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