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拔尖大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及学业成就的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4:56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环境评价问卷、学习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学业成就调查问卷,历时两年对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大学的400多名拔尖大学生进行了追踪。通过群组序列设计和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探究拔尖大学生本科期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业成就的发展规律以及亚群体差异,并得出以下结论:1、拔尖大学生在实验班中的学习发展是越来越好的。其中,学习环境评价随年级减速提升,仅少数亚群体评价较低;学业成就随年级加速上升,这一发展趋势不存在亚群体差异。2、拔尖大学生的学习发展有关键的时间节点。在学习环境方面,拔尖大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评价在大一到大二之间上升最快;在深层学习方式方面,大三是不同亚群体学生的深层学习水平分化最大的时期;而学业成就则在大三到大四之间上升最快。3、拔尖大学生资源输入(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学业成就)的变化方向是大体一致的。学习方式随学习环境的改变发生了一致的变化,学业成就在大一下学期到大三下学期之间与学习环境的变化一致。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拔尖大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及学业成就的追踪研究


拔尖大学生群组序列追踪研究设计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增长模型,潜变量


图 3-4 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具体的研究中,可分别定义 n 个模型:型 1:含有一个潜在类,相当于传统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型 n:含有 n 个潜在类,不限制不同类的增长参数相等。的来说,研究者需先设定单类别增长模型,然后逐一增加类别数分。在理论上,研究者最好根据研究假设来确定模型的潜类别数,但在,人们多参照数据拟合的结果选择最优模型113。本研究中,为拉大个体之间的分差,以便离析出大总体中不同的子将各量表中的选项进行了百分制处理,三个问卷均为正向计分,其具:100-1- 反应值总数反应值总数反应值114

折线图,折线图,群组,性别差异


图3两群组拔尖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折线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生·教师·学习:美国大学教学评价的路径演变——基于约翰·比格斯的3P教学模型[J]. 王朋.  高教探索. 2017(10)
[2]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画像——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发展和追踪调查”的分析[J]. 张华峰,赵琳,郭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6)
[3]“拔尖计划”学生的学习有何不同——基于生命科学学生调查和科学家访谈的混合研究[J]. 陆一,于海琴.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5)
[4]大学生学业成就国外研究进展述评[J]. 高桂娟,陈乐.  高等理科教育. 2016(02)
[5]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 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王翠翠,齐雪,董奇.  心理学报. 2016(02)
[6]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基于13477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J]. 马郑豫.  中国教育学刊. 2015(08)
[7]初中青少年自尊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的追踪分析[J]. 潘颖秋.  心理学报. 2015(06)
[8]3~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群组序列追踪研究[J]. 杨丽珠,张金荣,刘红云,孙岩.  心理科学. 2015(03)
[9]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影响学术志趣的教育因素探析——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为例[J]. 陆一,史静寰.  教育研究. 2015(05)
[10]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证分析——以某985高校T学堂为例[J]. 张天舒,李明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 付亦宁.苏州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早期师生关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D]. 马林阁.东南大学 2016
[2]拔尖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环境评价的发展趋势及二者的关系[D]. 李婧.华中科技大学 2016
[3]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中的深层学习研究[D]. 邱慧敏.南京邮电大学 2014
[4]S大学师范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D]. 刘源源.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学习环境感知、人格特质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D]. 李晨.华中科技大学 2013
[6]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D]. 王鹏军.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83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83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2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