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与缅甸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16:03
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确定的12个基本服务部门之中位列第五,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面。“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培养非通用语言、经济贸易、国际商务、组织交流、教育医疗工程等各领域所需的高端、综合型人才,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也需要“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物质支持、基础设施支持、发展环境支持,二者互相需要、互为助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缅建交70周年之际新年首访缅甸,达成7项直接涉及云南省与缅甸的合作项目,并举办“2020中缅文化旅游年”,通过旅游、教育与文化方面的人文交流加深双方民众间的相互理解。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意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进程。在此背景下,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向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前沿与窗口,肩负着与沿线特别是相邻国家友好合作的重任。缅甸作为云南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六章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模式创新与路径63技能,既满足了跨国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解决了学生日后的就业问题。在专业选择方面,应该重点选取缅甸本国教育供给不足,却又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例如:农业、医学、管理、运输、通讯等专业。二、滇缅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创新基于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特点,本文归结出四个可能的创新合作模式:(一)教育分层模式:科研与职业教育先分层再融合借鉴于马来西亚在教育国际化中公立与私立教育各有侧重的特点,滇缅高等教育合作也可开采用这一模式。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功能与使命在于三点,一是为双方“一带一路”建设和其他往来活动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促进双方科学、学术研究,三是拉近双方文化距离、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高等教育难以同时兼顾各个层次的培养需求,将不同教育功能的院校分层,科研氛围、科研器材设备、学术基础较强的院校以科研为侧重,主要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高校严格把控科研成果质量,政府可采取对资助科研项目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措施;职业教育经验、体制较为成熟的院校以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主要与企业开展合作。也可在某一综合型院校中进行教育分层,这样的二元结构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与优势,针对科研与应用的不同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在二元各自升级中再次融合。图6.1教育分层模式:科研与职业教育先分层再融合
第六章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模式创新与路径64(二)语言依托模式:依托语言优势拓展项目从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的国际化历程中,英语通用使得交流合作更加便利化,而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云南乃至中国与缅甸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最大阻碍之一。只有互相了解双方的语言,才能对其文化感同身受,消减陌生感与排斥感,互相包容和理解,使得双方民众的联系紧密起来,也就是所说的民心相通。云南与缅甸接壤,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的果敢族以中国西南官话方言、缅语为常用语言,为滇缅高等教育合作带来一定的语言方面、认知方面的便利。目前开设缅语专业的云南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最多,包括大理大学、普洱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红河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保山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共11所大学开设缅语专业,因此云南可从推进语言、民心互通角度开展合作。滇缅高校可互相增设对方语言课程,通过亚非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缅语和中文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旅游开发与管理、农业、国际经贸、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旅游相关的学科专业,使得与缅语、中文相关的学科群,为滇缅实现多边合作提供智力与教育支持,促进相关专业合作项目在滇缅落地。图6.2语言依托模式:依托语言优势拓展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教育合作:基本特征、政策取向与实践模式[J]. 俞凌云,马早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5)
[2]全面开放格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高等教育服务出口与留学生来华因素的实证分析[J]. 陆菁,凌慧,潘修扬.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1)
[3]“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文献述评[J]. 李化树.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4)
[4]近30年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菲、马、新三国为例[J]. 霍然. 江苏高教. 2018(12)
[5]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依据、维度及实现路径[J]. 伍宸,宋永华.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8)
[6]“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度融合[J]. 胡德鑫,石哲. 高教探索. 2018(07)
[7]云南“南向”跨境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SWOT分析[J]. 李静熙,施东琦,洪树琼.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3)
[8]论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重心[J]. 王普,马碧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1)
[9]“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 罗学科,谢丹. 北京教育(高教). 2017(12)
[10]“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J]. 黄巨臣. 现代教育管理. 2017(11)
博士论文
[1]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D]. 初国刚.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
[2]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 申建良.新疆农业大学 2014
[3]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 张进清.西南大学 2012
[4]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及效应研究[D]. 任增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 戴福祥.武汉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林好好.湘潭大学 2018
[2]高校校区合作路径研究[D]. 赵楠.西北大学 2013
[3]上海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D]. 杨海怡.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D]. 李蓓蓓.中南民族大学 2012
[5]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赵素波.湖南农业大学 2010
[6]中国西南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 张雪莲.厦门大学 2009
[7]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究[D]. 吴红.湘潭大学 2008
[8]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政策创新研究[D]. 曲晶.东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67019
【文章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六章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模式创新与路径63技能,既满足了跨国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解决了学生日后的就业问题。在专业选择方面,应该重点选取缅甸本国教育供给不足,却又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例如:农业、医学、管理、运输、通讯等专业。二、滇缅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创新基于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特点,本文归结出四个可能的创新合作模式:(一)教育分层模式:科研与职业教育先分层再融合借鉴于马来西亚在教育国际化中公立与私立教育各有侧重的特点,滇缅高等教育合作也可开采用这一模式。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功能与使命在于三点,一是为双方“一带一路”建设和其他往来活动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促进双方科学、学术研究,三是拉近双方文化距离、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高等教育难以同时兼顾各个层次的培养需求,将不同教育功能的院校分层,科研氛围、科研器材设备、学术基础较强的院校以科研为侧重,主要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高校严格把控科研成果质量,政府可采取对资助科研项目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措施;职业教育经验、体制较为成熟的院校以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主要与企业开展合作。也可在某一综合型院校中进行教育分层,这样的二元结构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与优势,针对科研与应用的不同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在二元各自升级中再次融合。图6.1教育分层模式:科研与职业教育先分层再融合
第六章滇缅高等教育合作的模式创新与路径64(二)语言依托模式:依托语言优势拓展项目从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的国际化历程中,英语通用使得交流合作更加便利化,而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云南乃至中国与缅甸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最大阻碍之一。只有互相了解双方的语言,才能对其文化感同身受,消减陌生感与排斥感,互相包容和理解,使得双方民众的联系紧密起来,也就是所说的民心相通。云南与缅甸接壤,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的果敢族以中国西南官话方言、缅语为常用语言,为滇缅高等教育合作带来一定的语言方面、认知方面的便利。目前开设缅语专业的云南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最多,包括大理大学、普洱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红河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保山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共11所大学开设缅语专业,因此云南可从推进语言、民心互通角度开展合作。滇缅高校可互相增设对方语言课程,通过亚非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缅语和中文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旅游开发与管理、农业、国际经贸、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旅游相关的学科专业,使得与缅语、中文相关的学科群,为滇缅实现多边合作提供智力与教育支持,促进相关专业合作项目在滇缅落地。图6.2语言依托模式:依托语言优势拓展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教育合作:基本特征、政策取向与实践模式[J]. 俞凌云,马早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5)
[2]全面开放格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高等教育服务出口与留学生来华因素的实证分析[J]. 陆菁,凌慧,潘修扬.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1)
[3]“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文献述评[J]. 李化树.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4)
[4]近30年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菲、马、新三国为例[J]. 霍然. 江苏高教. 2018(12)
[5]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依据、维度及实现路径[J]. 伍宸,宋永华. 中国高教研究. 2018(08)
[6]“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度融合[J]. 胡德鑫,石哲. 高教探索. 2018(07)
[7]云南“南向”跨境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SWOT分析[J]. 李静熙,施东琦,洪树琼.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3)
[8]论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重心[J]. 王普,马碧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1)
[9]“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 罗学科,谢丹. 北京教育(高教). 2017(12)
[10]“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J]. 黄巨臣. 现代教育管理. 2017(11)
博士论文
[1]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D]. 初国刚.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
[2]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 申建良.新疆农业大学 2014
[3]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 张进清.西南大学 2012
[4]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及效应研究[D]. 任增强.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 戴福祥.武汉理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林好好.湘潭大学 2018
[2]高校校区合作路径研究[D]. 赵楠.西北大学 2013
[3]上海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D]. 杨海怡.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D]. 李蓓蓓.中南民族大学 2012
[5]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赵素波.湖南农业大学 2010
[6]中国西南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 张雪莲.厦门大学 2009
[7]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究[D]. 吴红.湘潭大学 2008
[8]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政策创新研究[D]. 曲晶.东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67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46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