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大学自招生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8 17:16
自主招生是高水平大学探索科学选拔特殊人才的重要途径,被赋予了完善高考招生制度、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因此,对自招生的在校表现进行评价是保证自主招生有效性的关键,但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一套普适的针对自主招生学生在校表现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往往服务于特定的评价目的。基于此,本研究以自主招生的选拔标准“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为依据,对H大学的自招生以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评价分析。本文通过开展文献查阅与分析,对当前我国高校自招生的表现状况进行总结概述。结合当前实际,对H大学自主招生的政策与培养概况进行了调研,论证了对H大学自招生的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的可行性。根据现行自主招生的招生政策与培养目标,并结合相关理论与研究,在对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的要义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认同、学科竞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实践、成果与专业课成绩作为评价所需的7项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就相关专家进行调研测量指标权重,构建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调查问卷,以H大学具备自主招生资格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测量其对各种指标的重要性认知与满意度...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是自主招生的价值取向
1.1.2 培养是延续人才选拔效用的关键
1.1.3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的突出发展备受期待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自主招生
2.1.2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基础哲学系统论
2.2.2 社会互动理论
2.2.3 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第3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者的确定
3.2 评价指标的结构确定
3.2.1 专业认同
3.2.2 学科竞赛
3.2.3 科研能力
3.2.4 创新意识
3.2.5 创新实践
3.2.6 成果
3.2.7 专业课成绩
3.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3.3 计算权向量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成
第4章 实证调查
4.1 H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演变
4.1.1 招生主题突出学科与创新
4.1.2 限制招生专业
4.1.3 对专业兴趣与创新能力的要求凸显
4.1.4 考试内容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4.2 H大学自主招生培养概况
4.2.1 自招生与统招生混合培养
4.2.2 采取混合培养的原因探析
4.3 问卷的设计与处理
4.3.1 研究对象概述
4.3.2 问卷基本内容的设计
4.3.3 问卷的检验
4.3.4 问卷的发放与处理
第5章 评价分析
5.1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分析
5.1.1 专业认同分析
5.1.2 学科竞赛分析
5.1.3 科研能力分析
5.1.4 创新意识分析
5.1.5 创新实践分析
5.1.6 成果分析
5.1.7 专业课成绩分析
5.2 重要性认知与满意度自评分析
5.2.1 重要性认知分析
5.2.2 满意度自评分析
5.2.3 绩差分析
5.3 建议与对策
5.3.1 参与MOOCAP项目深化培养目标
5.3.2 借助MOOC平台分析学习行为
5.3.3 制定专业性培养方案
5.3.4 促进意识认知向实践成果方向的转化
5.3.5 正视专业课成绩的重要性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质量与公平并重:高等教育分流的本质含义及实现机制[J]. 张继平,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2]卓越的专业性高等教育质量框架:构建与实施——欧洲的经验及启示[J]. 高飞. 中国高教研究. 2017(12)
[3]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综述[J]. 刘敏,蒋家琼,郑惠文.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6)
[4]高校自主招考生的专业认同[J]. 岳英. 全球教育展望. 2017(07)
[5]湖南省域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回顾与审思[J]. 罗建国,蒋庄.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7(06)
[6]高校自主招考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 岳英.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3)
[7]自主招生、学业表现和就业薪酬[J]. 崔盛,吴秋翔.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2)
[8]美国高校“提前录取”与中国“自主招生”的对比研究[J]. 吴秋翔,何章立,崔盛,潘昆峰.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6(02)
[9]大学先修课慕课(MOOCAP):我国大学与高中教育衔接的新方式[J]. 刘永贵,孟夏.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3)
[10]论高校自主招生的专业化取向[J]. 王希常. 当代教育科学. 2015(16)
博士论文
[1]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 樊本富.厦门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 秦攀博.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31230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是自主招生的价值取向
1.1.2 培养是延续人才选拔效用的关键
1.1.3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的突出发展备受期待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自主招生
2.1.2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基础哲学系统论
2.2.2 社会互动理论
2.2.3 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第3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者的确定
3.2 评价指标的结构确定
3.2.1 专业认同
3.2.2 学科竞赛
3.2.3 科研能力
3.2.4 创新意识
3.2.5 创新实践
3.2.6 成果
3.2.7 专业课成绩
3.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3.3 计算权向量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成
第4章 实证调查
4.1 H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演变
4.1.1 招生主题突出学科与创新
4.1.2 限制招生专业
4.1.3 对专业兴趣与创新能力的要求凸显
4.1.4 考试内容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4.2 H大学自主招生培养概况
4.2.1 自招生与统招生混合培养
4.2.2 采取混合培养的原因探析
4.3 问卷的设计与处理
4.3.1 研究对象概述
4.3.2 问卷基本内容的设计
4.3.3 问卷的检验
4.3.4 问卷的发放与处理
第5章 评价分析
5.1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分析
5.1.1 专业认同分析
5.1.2 学科竞赛分析
5.1.3 科研能力分析
5.1.4 创新意识分析
5.1.5 创新实践分析
5.1.6 成果分析
5.1.7 专业课成绩分析
5.2 重要性认知与满意度自评分析
5.2.1 重要性认知分析
5.2.2 满意度自评分析
5.2.3 绩差分析
5.3 建议与对策
5.3.1 参与MOOCAP项目深化培养目标
5.3.2 借助MOOC平台分析学习行为
5.3.3 制定专业性培养方案
5.3.4 促进意识认知向实践成果方向的转化
5.3.5 正视专业课成绩的重要性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质量与公平并重:高等教育分流的本质含义及实现机制[J]. 张继平,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2]卓越的专业性高等教育质量框架:构建与实施——欧洲的经验及启示[J]. 高飞. 中国高教研究. 2017(12)
[3]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综述[J]. 刘敏,蒋家琼,郑惠文. 大学教育科学. 2017(06)
[4]高校自主招考生的专业认同[J]. 岳英. 全球教育展望. 2017(07)
[5]湖南省域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回顾与审思[J]. 罗建国,蒋庄.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7(06)
[6]高校自主招考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 岳英.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3)
[7]自主招生、学业表现和就业薪酬[J]. 崔盛,吴秋翔. 复旦教育论坛. 2017(02)
[8]美国高校“提前录取”与中国“自主招生”的对比研究[J]. 吴秋翔,何章立,崔盛,潘昆峰.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6(02)
[9]大学先修课慕课(MOOCAP):我国大学与高中教育衔接的新方式[J]. 刘永贵,孟夏.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3)
[10]论高校自主招生的专业化取向[J]. 王希常. 当代教育科学. 2015(16)
博士论文
[1]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 樊本富.厦门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 秦攀博.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31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63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