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3 18:37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工程在解决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复杂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工程师寄予厚望,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尤为关注。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是在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虽多,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的工程师不能仅靠黑板、书本、公式演算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方式来培养。课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成为笔者关注的实际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工程教育当前正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高等工程教育的微观层面:“工程学习系统”,即课程与教学,是研究的潜在热点。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微观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从工程的角度研究课程急需补充”的局限。本研究跨越工程与课程两个知识领域,聚焦于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研究工程教育的课程。 通过文献综述,本研究提出的核心假设是:“回归工程实践”是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南针”;中心研究问题是:课程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回归工程实践。本研究围绕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诉求与回应,提出了层次递进的4个子研究...
【文章页数】:3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目录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导论
1.1 实际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宏观背景
1.1.2 实际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中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与概念模型
1.3.1 研究问题
1.3.2 概念模型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4.1 实用主义知识观
1.4.2 混合并行的研究策略
1.4.3 具体研究方法与设计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结构
1.6 术语定义与研究定界
1.6.1 工程与工程实践
1.6.2 高等工程教育
1.6.3 课程
第二章 工程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2.1 国外工程教育的起源
2.1.1 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2.1.2 面向实践的课程
2.1.3 工程教育起源阶段的特点
2.2 国外工程教育的转型
2.2.1 工程教育偏离工程实践
2.2.2 科学主导的课程
2.2.3 工程教育转型阶段的特点
2.3 国外工程教育的超越
2.3.1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趋势
2.3.2 螺旋式地回归到"整体工程观"的实践
2.4 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2.4.1 早期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2.4.2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探索
3.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课程改革
3.1.1 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3.1.2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3.1.3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3.1.4 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3.2 丹麦奥尔堡大学PBL课程改革
3.2.1 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3.2.2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3.2.3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3.2.4 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3.3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ELED课程改革
3.3.1 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3.3.2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3.3.3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3.3.4 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3.4 回归工程实践:跨案例的聚类分析
3.4.1 课程回归的影响因素
3.4.2 课程回归的必要性
3.4.3 课程回归的指向性
3.4.4 课程回归的多样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4.1 课程设计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4.1.1 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
4.1.2 课程结构及实践环节
4.1.3 学习经验与学习评价
4.1.4 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4.2 课程实施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4.2.1 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
4.2.2 学习结果与课程效果
4.2.3 教学方式与学习经验
4.2.4 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4.3 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
4.3.1 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
4.3.2 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
4.3.3 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
4.3.4 学生学习游离中心地位
4.3.5 课程改革缺乏观念指导
4.4 回归工程实践:中外课程现状的比较
4.4.1 课程回归的必要性
4.4.2 课程回归的广度
4.4.3 课程回归的深度
4.4.4 课程回归的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前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诉求
5.1 我国大四毕业生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5.1.1 工程思维与薄弱环节
5.1.2 学习经验与学习场所
5.1.3 课程类型与课程要素
5.1.4 课程评论与改革意见
5.2 我国企业雇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5.2.1 对工程能力的评价
5.2.2 对工程能力的期望
5.2.3 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5.2.4 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5.3 工程专业组织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5.3.1 美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5.3.2 英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5.3.3 欧盟的工程专业组织
5.3.4 亚洲的工程专业组织
5.4 回归工程实践: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期待
5.4.1 课程需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
5.4.2 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
5.4.3 我国工程课程现状与口标的差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重构
6.1 课程理念的更新
6.1.1 工程观:整体工程观视域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
6.1.2 人才观:与代及未来工程师职业的新形象
6.1.3 课程观: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的"工程范式"课程
6.2 课程目标的重建
6.2.1 以培养"工程专业能力"为课程目标
6.2.2 工科毕业生"工程专业能力"框架
6.2.3 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
6.3 课程内容的重组
6.4 课程结构的优化
6.4.1 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
6.4.2 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
6.4.3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设想
6.5 学习经验的设计
6.6 教学模式的选择
6.6.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CDIO模式
6.6.2 基于工程问题的PBL模式
6.6.3 基于工程项目的PjBL模式
6.6.4 基于工业经验的ELED模式
6.6.5 基于工作环境的校企合作Co-op模式
6.6.6 基于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平台模式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的回顾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的贡献
7.4 相关建议
7.5 研究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国外支持性文献清单
附录B:学生和雇主调查问卷
附录C:国内外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
本文编号:3748527
【文章页数】:3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目录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导论
1.1 实际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宏观背景
1.1.2 实际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中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与概念模型
1.3.1 研究问题
1.3.2 概念模型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4.1 实用主义知识观
1.4.2 混合并行的研究策略
1.4.3 具体研究方法与设计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结构
1.6 术语定义与研究定界
1.6.1 工程与工程实践
1.6.2 高等工程教育
1.6.3 课程
第二章 工程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2.1 国外工程教育的起源
2.1.1 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2.1.2 面向实践的课程
2.1.3 工程教育起源阶段的特点
2.2 国外工程教育的转型
2.2.1 工程教育偏离工程实践
2.2.2 科学主导的课程
2.2.3 工程教育转型阶段的特点
2.3 国外工程教育的超越
2.3.1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趋势
2.3.2 螺旋式地回归到"整体工程观"的实践
2.4 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2.4.1 早期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2.4.2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探索
3.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课程改革
3.1.1 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3.1.2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3.1.3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3.1.4 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3.2 丹麦奥尔堡大学PBL课程改革
3.2.1 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3.2.2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3.2.3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3.2.4 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3.3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ELED课程改革
3.3.1 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3.3.2 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3.3.3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3.3.4 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3.4 回归工程实践:跨案例的聚类分析
3.4.1 课程回归的影响因素
3.4.2 课程回归的必要性
3.4.3 课程回归的指向性
3.4.4 课程回归的多样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4.1 课程设计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4.1.1 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
4.1.2 课程结构及实践环节
4.1.3 学习经验与学习评价
4.1.4 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4.2 课程实施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4.2.1 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
4.2.2 学习结果与课程效果
4.2.3 教学方式与学习经验
4.2.4 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4.3 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
4.3.1 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
4.3.2 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
4.3.3 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
4.3.4 学生学习游离中心地位
4.3.5 课程改革缺乏观念指导
4.4 回归工程实践:中外课程现状的比较
4.4.1 课程回归的必要性
4.4.2 课程回归的广度
4.4.3 课程回归的深度
4.4.4 课程回归的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前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诉求
5.1 我国大四毕业生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5.1.1 工程思维与薄弱环节
5.1.2 学习经验与学习场所
5.1.3 课程类型与课程要素
5.1.4 课程评论与改革意见
5.2 我国企业雇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5.2.1 对工程能力的评价
5.2.2 对工程能力的期望
5.2.3 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5.2.4 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5.3 工程专业组织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5.3.1 美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5.3.2 英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5.3.3 欧盟的工程专业组织
5.3.4 亚洲的工程专业组织
5.4 回归工程实践: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期待
5.4.1 课程需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
5.4.2 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
5.4.3 我国工程课程现状与口标的差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重构
6.1 课程理念的更新
6.1.1 工程观:整体工程观视域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
6.1.2 人才观:与代及未来工程师职业的新形象
6.1.3 课程观: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的"工程范式"课程
6.2 课程目标的重建
6.2.1 以培养"工程专业能力"为课程目标
6.2.2 工科毕业生"工程专业能力"框架
6.2.3 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
6.3 课程内容的重组
6.4 课程结构的优化
6.4.1 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
6.4.2 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
6.4.3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设想
6.5 学习经验的设计
6.6 教学模式的选择
6.6.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CDIO模式
6.6.2 基于工程问题的PBL模式
6.6.3 基于工程项目的PjBL模式
6.6.4 基于工业经验的ELED模式
6.6.5 基于工作环境的校企合作Co-op模式
6.6.6 基于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平台模式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的回顾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的贡献
7.4 相关建议
7.5 研究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国外支持性文献清单
附录B:学生和雇主调查问卷
附录C:国内外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
本文编号:3748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74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