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大学文化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3)
新世纪以来十几年,安徽农业大学已为安徽省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数以千计的科技成果和数以万计的人才支持。一批又一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毕业生也不断涌现。比如,有自主创办民营科研机构的刘坤,为家乡人民提供技术支持,累计为当地农民增收2亿多元;有基层“村官”时全,带领当地农民致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曾以“心向农村天地宽”为题,报道他的事迹;有首创新鲜无公害标准蔬菜直送社区新模式的毛凤昌,他为社区居民送去了健康、送去了方便,也送去了放心,等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别山道路”精神正是广大安农人不断寻求创新发展的力量之源。
第四,学校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弘扬以“大别山道路精神”为核心的特色大学文化。事物的发展在于相互之间的求同存异、协调共进。学校的发展必须彰显特色,而特色发展离不开学校外寻合作、内求和谐的制度保证。安徽农业大学在坚持走“大别山道路”的实践中,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搭建服务平台,强化激励政策,创造了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以及学校内部和谐竞争机制,为实现学校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学校先后与省内2O多个市(县、区)签订了新农村建设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与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科院等多家单位,整合部门优势资源,建立了农科教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学校积极推进校内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对在科技推广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政策上倾斜,积极推动教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专家服务团围绕相关县、市、乡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展联合攻关、综合服务。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是广大安农人的神圣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农人将坚守着“大别山道路精神”这一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不断坚持、拓展和延伸“大别山道路”,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先进水平农业大学,为实现安徽“三个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4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893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