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DEA的985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7:16

  本文关键词:基于DEA的985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转移 DEA 评价 效率 相互学习


【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技术转移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产出的科技成果数量众多,如果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国家或企业自身竞争力,但实际情况下,这些成果仅有很少一部分为企业所用。因此本文希望分析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借此对提升高校技术转移水平提供可行性建议。我国985高校因其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已承担我国大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们的技术转移能力大概可以反映出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水平。本文将985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2013年的有效数据,假定高校技术转移方式仅为专利出售和技术转让,分析985高校技术转移现状,发现6年中这些高校引进人才的能力在提升;对高校科技经费的投入数量逐年递增,不过其经济来源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依赖政府资助;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在逐年增长,但是科学著作数量却逐年下降,论文增长速度较慢;专利出售和技术转让实际总收入数量稳步增加,虽然高校与民营企业所签专利转让合同最多,但其所得收入却不如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合作所得的多。而这些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身技术转移水平的高低。为进一步了解不同高校在目前投入产出下技术转移情况,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高校技术转移效率,评估各高校技术转移水平,了解不同高校技术转移水平,探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经分析得到我国985高校的技术转移效率并未全部达到DEA有效,但技术转移平均水平较好,且不同高校之间的技术转移效率差距较大,总体不平衡。究其原因,本文认为高校之所以非有效是因为资源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对技术转移的支撑不够。而非DEA有效高校通过投影分析可以实现其自身有效,因此本文将继续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描绘有效高校与非有效高校间的网络图谱,深入探究有效高校与非有效高校间存在的隐性关系,发现技术转移过程中高校之间存在的相互学习行为模式。经过以上的现状分析及效率评估,考虑到高校技术转移活动受到政府政策及企业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高校技术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提升高校技术转移水平,即优化投入产出结构、促进高校自主学习、整合优势资源。
【关键词】:技术转移 DEA 评价 效率 相互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10-14
  • 1.2.1 高校技术转移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2 高校技术转移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3 研究现状述评13-14
  • 2 985高校技术转移现状分析14-27
  • 2.1 数据选取14
  • 2.2 985高校科技投入14-20
  • 2.2.1 科技人才投入14-17
  • 2.2.2 科技经费投入17-20
  • 2.3 985高校科技产出20-23
  • 2.3.1 科学成果产出20-21
  • 2.3.2 技术成果产出21-23
  • 2.4 985高校技术转移23-27
  • 3 985高校技术转移效率评价27-40
  • 3.1 模型与方法27-30
  • 3.1.1 研究方法27-28
  • 3.1.2 模型构建28-30
  • 3.2 DEA有效性分析30-33
  • 3.3 非DEA有效高校分析33-40
  • 3.3.1 非DEA有效高校的技术转移投入与产出分析33-36
  • 3.3.2 非DEA有效高校的投影分析36-40
  • 4 提高高校技术转移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40-46
  • 4.1 优化投入产出结构40-42
  • 4.2 促进高校自主学习42-43
  • 4.3 整合优势资源43-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宪睿,张大英;我国技术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杨明;刘艳;;技术转移的文化和谐思考[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3 徐进;李作学;王前;;企业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制约因素与消解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2期

4 郑江绥;;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体系构建问题初探——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学术界;2008年05期

5 蔡利民;余洪;;广西技术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7期

6 吴殷;;浅析日本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成效之影响因素[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年05期

7 黄唯德;;技术转移的理论、实践和经济效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8 俞仲文;初论技术转移学的创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9 杨新年 ,毛秀菊;技术转移中需要克服的七大障碍[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0年03期

10 钟贤道;论技术转移[J];湖南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明国;;面向技术转移风险的伦理研究论纲[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靳静;;技术转移与生态殖民[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4 徐二明;杨慧;;制度距离和跨国技术转移:进入合作模式的作用[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侯元元;郭鲁钢;黄裕荣;;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黄西川;;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空间经济性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彦民;;加速技术转移 促进自主创新——对新时期技术市场工作的思考[A];齐鲁技术市场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8 刘泽政;;技术转移中政府职能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宏伟;;技术转移:经济学视角与哲学视角[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侯光明;贺新闻;王艳;;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竞合机制分析[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涛;专家“会诊”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记者 王燕宁;南京新平台促技术转移国际化[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刘廉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将实施[N];科技日报;2007年

4 冯秀英;北京发布技术转移行业规范[N];北京商报;2007年

5 郭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正式启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6 蒋勇;安徽加大技术转移力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7 记者 刘晓军;我国首个技术转移行业服务规范出台[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叶建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完成起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本报记者 马静t,

本文编号:711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711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