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培育与教育人类学的本土理念
本文关键词:人性培育与教育人类学的本土理念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人类学 人性培育 国民性改造 本土理念 田野工作
【摘要】: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峰校区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人性培育 国民性改造 本土理念 田野工作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独特性研究”(DEA060111)。
【分类号】:G40-05
【正文快照】: 一、教育人类学与人性培育人性反映人的本质,它是区别于兽之性、神之性、物之性的人的基本属性。人的本质或人性回答人是什么,“人是什么”恰恰是人类学所要研究的学问、所要回答的问题。在哲学人类学不被看好,,而文化人类学颇受青睐的今日,一些人似乎已忘记了人是什么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杰舜,滕星;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徐杰舜,张海洋;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春;教学改革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李涛;关于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综合述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冯增俊;亚洲“四小龙”办教兴邦的基本经验以及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4 杨孔炽;教育理论创新的“他山之石”——从人类学研究的几个特征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5 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 成守允,刘东辉;论教育生态环境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7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张丽霞;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医学生文化素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金绍荣;肖前玲;黄艳云;;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杨宏丽;;课堂文化冲突的多视角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红;朱成兰;谢薇;;引入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研究傣医药——傣医药研究的方法和观念浅谈[A];2005国际傣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谭再琼;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朱嫣;鲁迅与夏目漱石[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筱瀛;双语教育态度与民族文化认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欧群慧;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汪向红;论大学的文化品位[D];浙江大学;2002年
8 杨进;尊重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雯;校本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校本管理实践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杰舜,麻国庆;儒学与社会结构:东亚社会中的汉族与多民族社会中的汉族——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纳日碧力戈;;民族教育观和语言意识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2 罗吉华;;文化差异与教育选择——一项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李红婷;;依附与控制:族塾义学时代的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以湖南大金村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赵淑岩;以校本课程建构透视牧区教育的自由与多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巴战龙;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8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2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3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王婧;奥格布(John Uzo Ogbu)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阳贤;面具下的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李淘;仪式中的教育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6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3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