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预防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19 20:22

  本文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对预防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理论 留守儿童 道德成长


【摘要】: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家庭、学校等外在环境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其"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对我们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
【关键词】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理论 留守儿童 道德成长
【基金】:“十一五”国家青年专项课题《西部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研究》(课题批准号:CEA060063)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大批因父母离家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儿童。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父母缺席、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成长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导与监控,可能出现众多的问题,成为问题儿童。预防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其道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俊丽;;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2 朱小蔓;道德学习与脑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5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6 辛世敏,郝春东;儿童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7 赵雷;;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8 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9 王建新,刘兰花,褚会英;不同类型家庭中学生行为问题状况调查[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王雅春;曹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仇新明;;“同伴关系”研究探析[A];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江苏省教育经济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潘轶群;周世斌;;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究[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坤;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5 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妮;9-11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韩健萍;博客式家长园地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宇;幼儿园幼儿故事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广文,袁霞;中小学生观看电视状况与其道德发展关系初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5年05期

2 肖巍;两种道德发展观的争论[J];学习与探索;1997年04期

3 陈会昌;经济转型和德育观“转型”──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三[J];河南教育;1998年05期

4 陈会昌;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中小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之九[J];河南教育;1998年11期

5 冀先礼;;论大学生道德发展中的或然性及其成因[J];教育与职业;2006年12期

6 蓝维;王鹏;;首都德育新探索——来自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的报告[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05期

7 陈英姿;;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德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4期

8 康志鹏;;来似风雨,去似微尘——从女性主义心理学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之《无名女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9 冷雪梅;;农村“打工族”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与教育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4期

10 张宏;;课余体育竞赛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少年体育训练;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海根;岑国桢;李伯黍;;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李晓文;;依人生发展本性探询德育路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3 李伯黍;程学;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陈桂蓉;;前言[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魏英敏;;孝道的原本涵义与现代价值[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曾跃霞;郑传芹;;初中学生自卑心理状况调查[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古南永;;现代化与规范分化[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薛孝斌;;义的义理[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10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薇邋陈颖;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发展达到中等或较高水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雷泓霈;“公益性格”是现代人的道德亮色[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刘克梅;“干部公民责任”更需要“法治通道”[N];中国信息报;2006年

4 雷泓霈;高考也应成为“美德催化剂”[N];贵阳日报;2008年

5 吉首大学教授 易小明;民族伦理面临挑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陆士桢;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法思考[N];光明日报;2006年

7 雷泓霈;“公益性格”是现代人的道德亮色[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8 林淼;必须从道德哲学上寻求答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王宁;浅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N];青岛日报;2006年

10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美国)《领导论》作者;创造性的领导如何抓住机遇[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2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祝大鹏;我国同场对抗性集体项目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行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4 潘云华;摄入社会不公信息与大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及德育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5 刘霁堂;明清(1368—1840)医学道德发展史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李海;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月岭;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鑫;西双版纳傣族青少年儿童社会道德发展反映及其文化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杨立新;浅析城市初中生人际交往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韦京利;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慧;大众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秦初生;直面道德冲突:中学道德教育的检视与革新[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戴剑;科技进步与道德发展互动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徐彩华;志愿服务活动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天舒;小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9 马卫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刘紫瑛;学生的惩罚认知及其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63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63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2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