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研究
【摘要】: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努力寻求着一种知识基础,希望通过这种知识基础的形成和扩展来体现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的“专业品质”。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概念,将其定义为用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表征、组织和呈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并认为这种知识体系的是否拥有及程度如何可以使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师三者之间的模糊界线得以清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主要在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探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发现问题,明确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是内涵的分析,主要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进行剖析和建构;第三部分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动力,主要分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内外部动力;第四部分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要探讨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机制和形成阶段;第五部分是结束语。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和调查法,调查法主要有问卷、访谈和观察。 经研究认为,内外部动力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是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相互交错的结果;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阶段主要有分离、初步形成、融合与个性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其形成的时间、场所、方式和存在形态都有其相应的特征。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导论8-16
- 一、问题的提出8-9
- 二、相关研究现状9-14
-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9-11
-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11-14
-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14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15
- (一) 研究的目的14
- (二) 研究的意义14-15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5-16
- 第二章 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16-25
- 一、从现代知识观看知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6-21
- (一) 现代知识观16-17
- (二) 知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7-21
-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21-25
- 第三章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动力25-28
-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内部动力25-26
-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外部动力26-28
- 第四章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28-59
-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的机制28-34
- (一)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方向28-29
- (二) 教师反思及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29-32
- (三) 教育实践及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32-34
-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阶段34-59
- (一) 分离阶段34-41
- (二) 初步形成阶段41-47
- (三) 融合阶段47-52
- (四) 个性化阶段52-58
- (五)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各阶段的动态关系58-59
- 第五章 结束语59-60
- 附录1: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调查问卷60-64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64-65
- 附录3:学生访谈提纲65-66
- 参考文献66-71
- 后记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俊;;对提高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几点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袁伦渠;林原;;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6期
3 董海;;例谈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05期
4 杨锶;;教师教学的教育重建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蔡达红;;促进学生化学概念形成的“三步曲”[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年08期
6 顾春燕;;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3期
7 闫全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8 高芹;;PCK:教师知识从“缺失的范式”到价值回归[J];教育导刊;2011年07期
9 任卉;;试析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影响因素[J];华章;2011年24期
10 艾红梅;王平;;毛泽东激励思想的形成与特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娇;;便秘的形成及饮食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2 高雪华;;从中国古代的护理思想与实践谈中医护理学的形成[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潘正伟;;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四步曲[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朱俊凤;;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5 苏运启;车桂萍;王世忠;李小平;;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现状及其形成原因[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6 刘玲;李疆;匡玉疆;于强;;梨果实石细胞研究进展[A];全国第四届梨科研、生产与产业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华晓燕;;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形成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张文昊;陈普;张闯;;傣医药理论的形成[A];《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傣医傣药专辑(一)[C];2007年
9 张中平;;《淮南子》的农业气象观及其形成与意义[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劳在今日,,利在永远”——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吴国娟;;试析蔡元培大学管理理念及其形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如密(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探索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成果[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刘登楼;特级教师“特”在哪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高峰;《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刘玉斌;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3 解晓东;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5 曹航;资源外包的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彦;金融产业集聚的实现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D];吉林大学;2008年
8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王浩;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平;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与收益分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定权;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邓丹丹;初探新闻敏感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5年
3 赵长涛;关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程形成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康长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张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慧;广东阳春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洞穴的形成与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修珠;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D];河南大学;2006年
9 蒋明云;论民族声乐新传统的形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彦;蒂里希“终极关怀”思想的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4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8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