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摘要】:教师课程能力是教师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课程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并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影响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师文化的影响等;依据对教师课程能力特征的理解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策略。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师课程能力 提升
【分类号】:G451.1;G434
【正文快照】: 一、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一)能力。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西方心理学中把“能力”界定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做的。这种能力主要以知识技能为表现。潜在能力不是指个人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通过训练可能达到的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关于培养和强化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罗玲;冉启琴;;农村中学体育新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吴跃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4 张即帅;;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能力[J];才智;2010年17期
5 孙泽文;;也论大学教师的师德素质与知识和能力结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3期
6 谭冰;王阳;徐国东;;关于说课内容的理论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7 韩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内涵、结构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8 董雅洁;卢锴锋;;教育心理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张军平;;浅谈对高校健美操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3期
10 马中科;寓生物计算机辅助教学于传统教学之中[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韦立君;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红春;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能力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徐红;新政策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素质与行为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琦;我国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6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阳利平;教育变革中的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宝歌;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志辉;武汉市石洞街学校教师激励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中华;发展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鞠波;山东省中学骨干体育教师的现状及培训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卢法斌;山东省高中英语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宜兰;顾巧英“教活学活”思想与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佟晓明;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春梅;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王晓惠;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对其应具备素质结构的认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险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5期
2 王艳丽;赵呈领;程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04期
3 张寅;;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图书馆的价值及其实现[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年03期
4 陈力;;除了信念,我们还需要什么——推进高中新课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09期
5 章晴霞;;新课改下中学图书馆当前工作之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6期
6 王子虎;;浅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改革[J];办公自动化;2009年22期
7 崔淑靖;;浅议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11年07期
8 陶画;;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的业务变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4期
9 高明波;;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究式学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郑晓丽;叶小宝;;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勤娣;尹东妹;;反思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陈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郝文凤;;新课程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燕兴权;;试论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郝健;;几个语文教学现象留给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陆守明;;农村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唐炎;郭礼;禹文;;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云 王桃兴;楚雄市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N];楚雄日报(汉);2010年
2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赵小雅;在反思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吕益新邋本报记者 蓬国龙 周军;实施新课改 促进新理念[N];黔西南日报;2008年
5 晴隆县大田中学 华媛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 谢丽卿;坚定信念 强化意识 优化方法 提高成效[N];山西科技报;2010年
7 任杰慧;新课程改革呼唤高素养的语文老师[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蒋国和 (作者系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校长);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新课程改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陈善哲 王娜;当新课程改革遭遇高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董大肆;新课程培训不是走过场[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洁懿;网上支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朱家德;培育产业集群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宋安顺;我国保险企业执行力及其与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6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赫泉玲;多元小波的构造、提升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8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9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秀丽;论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D];河南大学;2009年
2 夏禄祥;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D];河南大学;2008年
3 雷芳;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蔡建忠;新课标下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玲;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映鹏;新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任钢;提升甘肃联通企业执行力的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军;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范永红;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91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9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