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学习型社会 学校教育 社区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自我完善 个体学习 新形式 教育体系 社会形式 教育功能
【摘要】:当前在如何理解学习型社会的问题上仍需处理好四对关系:即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教育理想还是一个客观事实;是个体学习的新形式还是新的社会形式;是面向人力资源开发还是人性的自我完善;是侧重于对学校教育的改造还是强化社区的教育功能。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而言,兼顾每一对关系的两个方面都是合理而必要的。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学校教育 社区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自我完善 个体学习 新形式 教育体系 社会形式 教育功能
【分类号】:G520
【正文快照】: 一、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教育理想还是一个客观事实笔者曾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上发表过《学习型社会:必要的教育乌托邦》一文。该文指出:“学习型社会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现象上看:人人在其一生中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处处都是适合于学习的场所。学习型社会的深层内涵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高,唐德善;欠发达地区的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4期
2 陈红梅;中外学校职业指导比较研究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04期
3 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9期
4 戚谢美,王静;教育产业综述及其发展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8期
5 祝成生;成人教育目的性反思及其现实基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34期
6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尚兵,张尚武;个性化教育特征与实施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马叔平;致力于建设 学习化社会──北京成人教育回顾与展望[J];北京成人教育;1998年10期
9 纪军;试论大学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的角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12期
10 许建中;教会学生评改作文问对——语文自主学习策略指导举隅[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徐湘;论教师教学生活的智慧[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芬;师生网络沟通现状及其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艺文;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熊颖;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及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金斌华;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沈书生;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许凯;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伟;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傅红;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以德为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郑伟山;基于Web的中学建构性教学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善广;努力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蒹论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Z1期
2 张同善;学校教育应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汤善让;我校恢复教育系 今年开始招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镜庭;拉丁美洲的非正规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6期
5 李清悚 ,顾呈璋;师范教育应当受到重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陈育辛;要探索培养人才的奥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7 金忠明;论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一体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唐龙圭 ,沙裕忠;从实用教育到职业教育——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9 朱鹤年;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陈日曜;“机制”专业培养目标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国;赵惠君;;21世纪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秦自强;;建教合作开发照明灯具之探讨[A];海峡两岸第五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1998年
3 徐晗星;;中国历史上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4 耿培炳;;碘缺乏地区学校教育改革刍议[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5 王国力;;建立师生间和谐同情关系[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6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7 李光景;;教育和生产携手 知识与能力共进——屯留县东古村“整体教育”模式探索[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8 ;小学校能办大事情——临县寨上村小学科教兴村纪实[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9 朱新义;;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10 赵洁;梁果林;;开展素质教育 培养跨世纪人才[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凤 记者 朱谦;“教学开放日”家长进课堂[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夏元莉;构筑开放式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姜兴元;寒亭一中构筑立体德育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赵正元;京城家庭教育大变阵[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记者 刘玉;辽宁首届高职毕业生“走俏”[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严明贵;新世纪科学该做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张学广 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广告文化与教育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本报特约评论员;建立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保障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关颖 高德胜 李海霞 赵忠心;是馅饼,,还是陷阱?[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刘建霞(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外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2 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有升;被规限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丽霞;近代体育教育中学校体操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辉梅;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茅锐;我国中小学未成年学生受伤害事故与教育预防的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7 张小红;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8 侯峰;传播与交融[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祖明;素质教育的视角:校内考试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旺;“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92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9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