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

发布时间:2017-10-26 09:31

  本文关键词: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智慧 教师成长 新教师 质的研究 本土概念 扎根理论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理论研究逐渐由探寻所谓的“教育规律”,转向了探究教育情境中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独特认知的合理性极大地得到了肯定。我国教育研究者则越来越倾向于用教师的“教育智慧”这个概念来概括教师个人在实践中独特的认识和创造性的行动。 教育智慧就是在教育这种实践性活动中,教育者所独有的,直接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智慧,是联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键性的中介因素。它不仅来源于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且直接指向教育实践。它能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有效地解决和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并引领教育实践活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智慧是难以言传和习得的,只能由主体自身在实践中动态生成和发展。教育智慧不仅具有一般智慧都具有的价值性、实践性、主体性、情境性等本质层面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独特的不可言传性、个体独特性、动态生成性、直觉顿悟性和复杂层次性等表现层面的特点。教育智慧对于教师成长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教师成长的标志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也体现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主体价值,同时教育智慧的发展还使得教师成长回归教育的本质。 对于初入职的新教师来说,教育智慧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就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影响新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师自身主动性、教师评价标准以及教育行业传统。促进新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老教师的点拨和帮助是最有效的方式、然后是教师自身的思考与探索,而同辈团体同事之间的交流则被认为帮助不大、再然后是参考他人的教学实践案例,排在最后的是理论学习。其中教师的自身思考与探索是教育智慧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核心,其他四种方式的作用都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实践才能促成教育智慧的发展,而且教师的思考和教师的探索活动之间也有着频繁的互动。正是在这样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得以发展。
【关键词】:教育智慧 教师成长 新教师 质的研究 本土概念 扎根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51.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一、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9-15
  • (一)研究意义9-11
  • (二)文献综述11-15
  • 二、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的概念及相互关系15-31
  • (一)什么是教育智慧15-25
  • 1.关于教育智慧的各种观点15-19
  • 2.教育智慧的本质19-21
  • 3.教育智慧的特点21-25
  • (二)什么是教师成长25-27
  • (三)教育智慧对教师成长的意义27-31
  • 1.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标志27-28
  • 2.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28
  • 3.教育智慧体现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主体价值28-29
  • 4.教育智慧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回归教育的本质29-31
  • 三、新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访谈研究31-55
  • (一)访谈简介31-33
  • (二)重要词语分析33-34
  • 1.经验33
  • 2.成绩33-34
  • 3.关系34
  • (三)教育智慧最主要的两个内容34-40
  • (四)影响新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因素40-46
  • 1.学生的素质特点40-42
  • 2.教师自身主动性42-43
  • 3.教师评价标准43-44
  • 4.教育行业传统44-46
  • (五)促进新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方式46-55
  • 1.老教师的点拨和帮助46-48
  • 2.自身的思考与探索48-50
  • 3.同辈之间的交流50
  • 4.参考他人教学案例50-53
  • 5.在职培训与理论学习53-55
  • 结束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后记5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芳;;论教师自由与教育智慧[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11期

2 尹芳;;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耿婵娟;基于关注阶段理论的初中熟手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贤艮;教育智慧的形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李永莲;中学教师课堂教育智慧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庆生;复杂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教学智慧生成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宇琼;论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98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98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