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捐资兴学与近代中山侨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华侨捐资兴学与近代中山侨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自近代以来,广东省侨乡的教育事业在全国乡村和市镇中是比较发达的,这当中离不开华侨的大力捐助,中山县①也不例外。自清末以来,海外中山籍乡亲就热心于在家乡兴学育才,至民国时期二三十年代掀起了一次捐资兴学的高潮,涌现出一批倾情兴学的楷模,如马应彪、周菘、郭顺、程度纯等。在近代,中山县籍华侨在家乡共独资或集资兴建起十多间新式学堂,为普及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山地区向现代社会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关键词】: 华侨 兴学 侨乡 教育
【基金】:2006年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华侨华人对广东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研究》(编号:06Q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9;D691.2
【正文快照】: 一、近代中山华侨捐资兴学的几个阶段(一)清末:初兴期近代香山乡民出洋谋生者众,多往北美和澳洲。这些出洋的香山籍华侨大多出身贫苦,在海外饱受欺凌,深切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希望通过兴办教育使家乡兴旺发达。自清末提倡“废科举,兴学堂”以来,华侨便作出积极响应,在家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洪海;;容闳与中国近代乡村教育[J];神州学人;2006年10期
2 许肇琳;张天枢;;广东华侨与侨乡教育[J];学术研究;198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立珍;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外贸易对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5年02期
2 王珏;;清政府与南洋华侨对“国”的认识落差——以晚清护侨讨论的文献为中心[J];八桂侨刊;2011年02期
3 范丽萍;19世纪中暹海上民间贸易的市场运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邓达宏;;潮汕侨批史料:原生态“草根”文献——兼论侨乡教育[J];发展研究;2013年03期
5 郭立珍;明清时期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发展的特点[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郭立珍;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外贸易对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潮龙起;邓玉柱;;广东侨乡研究三十年:1978—2008[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02期
8 吴宏岐;胡乐伟;;近代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及其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1862—1949年)[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02期
9 王义全;黄丽;;容闳的“教育救国”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年28期
10 吴金平;19世纪中国人移民加拿大原因初探[J];历史教学;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海洋;;知识型地方精英与闽南社会经济的近代化[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德元;明清中国国内的海洋移民[D];厦门大学;2004年
3 向军;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余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厦门湾的历史变迁[D];厦门大学;2007年
5 曾海洋;厦门大学与闽南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肖文燕;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爱平;宗教仪式与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7年
8 徐文永;青田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变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廖荣榆;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与侨乡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向东;古代韩江流域经济地理研究(秦~元)[D];暨南大学;2011年
3 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学;2011年
4 林仪;泉州地方族谱海外移民资料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周艳玲;闽南乡土文化与南洋华侨社会[D];厦门大学;2009年
6 梁洁;人类学视野中的和顺侨乡[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高霞;民国时期华侨华人对广州教育事业的贡献[D];广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慧;;海外华侨捐资兴学与近代中山侨乡教育事业的发展[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8期
2 王福湘;司马文森的华侨和侨乡社会文学——纪念司马文森逝世三十周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戴文红,丁玲玲;近代泉州华侨兴学述略[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4 许金顶,安井三吉;神户福清籍华侨国内亲属调查[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万晓宏;;容闳科教兴国思想的萌发与实践——兼论对华侨回乡捐资兴办教育事业的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许集美;;充分调动华侨办学的积极性[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4年02期
7 胡甫强,麦永健;开平县是怎样做好侨乡计划生育工作的[J];人口与经济;1986年04期
8 潘嘉玮;广东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学现状浅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9 侯金林;福建华侨办学特色谈[J];教育评论;1994年05期
10 傅砚农;华侨参与振兴祖国体育事业的历史过程探析[J];体育文史;199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粘良图;;晋江华侨与侨乡建筑[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强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教育事业的战略性调整[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3 张坚;;民族主义视野下的民初华侨回国参政[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李明欢;;温州华侨与温州建设[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5 叶文程;;略述侨乡的移风易俗——兼谈晋江石圳村的精神文明建设[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张汉辉;张荣辉;;浅谈闽南侨乡“土地”信仰习俗[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卡木特尔;;努力推进海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8 沈继生;;侨乡社会心态与泉州七夕风俗[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9 林玉珠;;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侨乡人才开发建设[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10 陈苗;;晋江侨乡民俗特点之我见[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帆;发挥侨乡优势 打造侨乡品牌 抢抓机遇 率先发展[N];盘锦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侯伟生;汕头:侨乡惊变[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冯英杰 潘青山;新会:侨乡汽车消费潜力不可忽视[N];中国汽车报;2005年
4 陈冰莹 黄硕明 徐丽艳;五型"海关助侨乡腾飞[N];国际商报;2003年
5 梅灿宁;活跃在百里侨乡之间[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记者 王晟 张沙默 金建树;以更文明方式热心公益[N];温州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棉;侨乡春潮处处新[N];海南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邓新建;治安好成中国第一侨乡的一大“招牌”[N];法制日报;2010年
9 记者 李琳毅 通讯员 林文裕;石狮第十二届(鸿山)侨乡谜会落幕[N];石狮日报;2010年
10 本报通讯员 黄晓东 王伟;“潮流”火炬穿越侨乡[N];中国气象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2 李霞;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若干优化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肖文燕;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蔡中宏;论教育与社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范宏伟;战后缅华社会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军;抗战前十年湖北县级教育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冯晓阳;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文燕;华侨与侨乡经济变迁:1888—1949[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剑锋;侨乡农村发展转型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3 刘丽君;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教育事业刍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汪汝云;西方平等教育观在侨乡的影响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8年
5 马宁;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乡亲对广东教育事业捐赠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陈建玲;侨乡坂东虎丘黄氏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蒋婉;“边缘化族群”的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8 黄晋;广东南海籍海外乡亲对南海教育事业捐赠活动研究(1979-2002)[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祯祯;重构家园[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李萍;16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华侨与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135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3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