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本文关键词: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更多相关文章: 多尔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课程观 课程理论 现代主义课程 自组织 课程研究 泰勒原理 变革性 课程范式
【摘要】: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有所超越。通过介绍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图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特征,为理解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哲学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并成为后来者居上的一种哲学思潮。尽管后现代主义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完整框架,并且有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等派别,但总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云;;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李善英;后现代课程观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建设的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吴巧凤;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中间物”角色[J];商场现代化;2005年27期
4 R.麦金尼 ,丁信善 ,张立;后现代主义的起源[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5 F.R.安克斯密特 ,罗筠筠;历史编纂学与后现代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6 赵勇;;后现代主义:他们传播过什么,我们接受了什么[J];艺术广角;2001年04期
7 罗蔚;“模仿”策略背后的多重目光[J];读书;2005年10期
8 刘花雨;;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钱正昂;;后现代课程观下的语文教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9期
10 斯义宁;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纪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从与后现代主义对立的视角看[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刘惠瑾;;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高彦;;深度的丧失与平淡的复制——以后现代主义视觉观照王朔的爱情观[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4 陈耀堂;;中国传统图形如何再生?——也从西方取经,并再理解“后现代主义”[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程萍;李广洲;;后现代课程观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后现代观念[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白兴易;;论现代家具与后现代家具的风格[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李玉梅;;陈寅恪西北学的后现代主义色彩[A];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乔纳斯·F.索尔蒂斯(作者系原英文版编辑);后现代课程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闻西;狂放与荒诞[N];中国花卉报;2007年
7 华明;冷眼看后现代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李庆本;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范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3 李曙豪;解构与颠覆的喜剧[D];苏州大学;2006年
4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韩德明;司法的现代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晓江;建筑的后现代语境[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高玉珍;后现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D];青岛大学;2006年
3 王玉娥;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阅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智宇;后现代主义之后产品设计风格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赵国繁;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文丽;王朔“顽主”小说中的情感演变[D];西北大学;2005年
7 蔡隽;从“现代”到“后现代”[D];苏州大学;2004年
8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曹玉玺;试论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中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96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9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