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出路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出路 出处:《理论与改革》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哲学思想 马克思学说 主体性 客观规律性 教育哲学研究 主体精神 马克思主义教育 认识论 价值论 有机结合
【摘要】:研究马克思教育哲学不仅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领域,深化对人的本质和发展理论的探究,而且对坚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分离。必须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视域中,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结合中,实现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客观规律的内在统一。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一、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理论高度马克思的教育哲学从哲学世界观、价值观的视角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它以人的本质和发展理论为支撑,同时又是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和深化。作为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教育哲学高度重视人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坤;周恩来同志留学日本前后的思想发展[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2期
2 ;国外对异化问题的研究[J];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3 韩剑非;社会主义经历着历史考验——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论[J];甘肃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4 熊崇善;;《新时代》月刊与李达[J];教学与研究;1980年04期
5 艾伦·吉尔伯特;培高;;评威廉·肖著《马克思的历史学说》[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6期
6 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J];历史教学;1980年06期
7 黄秋耘;;治学的“三种境界”[J];学术研究;1980年06期
8 皮明庥;马克思主义怎样传入中国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S1期
9 何守义;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10 于惠贞,梁陆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兰州学刊;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世汉;;朱子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提要)[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2 赵利栋;;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传播中的唯物史观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方伟;;迎接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生时代[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利栋;;“五四”前后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观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5 曹宇智;;历史人态论的人才观[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徐春;;第四届人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陆剑杰;;“以人为本”——一个需要正确解读的原则[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侯涤;朱净之;;瞿秋白与唯物辩证的宇宙观[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光明;;谈谈马克思主义与市场、效率和公正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10 谢维俭;;重新认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吾金;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0年
2 王锐生;我对“读懂”的理解[N];北京日报;2001年
3 同济大学 涂怡超;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再发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张健;陶行知在今天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1年
5 管建华;美国需要了解世界其他文化[N];音乐周报;2001年
6 茶山青;拓荒人王复生[N];云南政协报;2001年
7 记者 李志高 黄兴伟;“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段西蓉;文化与经济的对视[N];中国质量报;2003年
9 冯巍;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10 殷叙彝;科学阐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小平;李大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丽;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本质特征与现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灵;杜威教师观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华;从政治经济批判到社会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陈昌铎;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瞿磊;《建设》杂志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程平;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发展[D];安徽大学;2004年
7 卢坤;马克思思想的伦理向度[D];华侨大学;2005年
8 陈默;拯救人性的爱[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雪惠;论生涯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生涯教育建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22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2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