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本体结构、认知框架与改进思路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本体结构、认知框架与改进思路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 新课程改革 本体结构 认知框架 改进思路
【摘要】:本文旨在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阐释"新课程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问题,从而揭示其本体结构、认知框架与改进思路。具体内容涉及"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一线探索、实际成效、文化重构、评价机制、社会舆论等七个阶段性、反思性问题。这七个问题及其解答逻辑相辅相成,具有内在关联性,不仅直接构成"新课程改革"的本体结构和认知框架,而且可以比较宏观地呈现其改进策略和发展方向。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legality ,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 New Curriculum Reform "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olicy , theory and practice , thus revealing its main structure ,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improving thought . The concrete contents relate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 the core idea , the first - line exploration , the practical effect ,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 etc .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作为一个操作性概念,“新课程改革”是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有时也被指认为“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根本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往往被简称为“新课程”)。需要考究的是,在日常话语中,很多人习惯于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08期
4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5期
5 于述胜;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3期
6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有梁;;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振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而下实施中的困境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生兆欣;;论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价值涉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杨燕燕;;国外中小学课程平衡性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5 屠莉娅;;课程改革与政策生态之关联——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6 吴颍惠;;学什么比怎样学更重要——变异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思想改革[J];北京教育(普教);2012年03期
7 王永;;如何开展初等数学的探究性学习[J];才智;2011年19期
8 刘淑红;;高职院校“材料化学分析”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张虹;王蔷;;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因素分析——对五个特殊疑问词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恩茂;吴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分”与“合”[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高文君;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建星;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兵;农村高中毕业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之行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燕立为;语言运用教学的反思与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斯珠;反思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肖兵明;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何秋阳;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旭英;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差异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健;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问题剖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于述胜;论自然的合理性与文化的合理性——以鲁迅论父子关系为中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朱小蔓;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5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年09期
6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5期
7 吕型伟;我们究竟在探求什么?——建国后基础教育的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03期
8 ;2005年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实录[J];数学通报;2005年04期
9 李现平,阎保华,王玉衡;终身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03期
10 张华夏;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延中;在新课改中演活教师的角色[J];师道;2003年09期
2 郭初阳;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我教《烈日暴雨下的祥子》[J];教育科学论坛;2003年12期
3 梁杰;;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J];中学语文;2003年09期
4 宋戈;;关爱生命 关照心灵 关注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3年Z1期
5 邬秀娟 ,禹红;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2004年Z2期
6 ;关于开展“‘理想杯’新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主题征文活动的启事[J];校长阅刊;2004年04期
7 张景凯,王德全;浅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沈义良;;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年26期
9 李宁,张贤蓉;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10 师延苓;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与功能[J];吉林教育;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勤娣;尹东妹;;反思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陈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郝文凤;;新课程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燕兴权;;试论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郝健;;几个语文教学现象留给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陆守明;;农村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唐炎;郭礼;禹文;;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云 王桃兴;楚雄市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N];楚雄日报(汉);2010年
2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赵小雅;在反思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吕益新邋本报记者 蓬国龙 周军;实施新课改 促进新理念[N];黔西南日报;2008年
5 晴隆县大田中学 华媛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 谢丽卿;坚定信念 强化意识 优化方法 提高成效[N];山西科技报;2010年
7 任杰慧;新课程改革呼唤高素养的语文老师[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蒋国和 (作者系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校长);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新课程改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陈善哲 王娜;当新课程改革遭遇高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董大肆;新课程培训不是走过场[N];中国体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4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磊;“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芳;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蔡建忠;新课标下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玲;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映鹏;新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军;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范永红;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阮茜;中小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的教师评价问题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媛;高中新课程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本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4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7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