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勾联:乡村教师公共性回复的方法取向
本文关键词:背景勾联:乡村教师公共性回复的方法取向 出处:《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教师 公共性 教师发展 农村文化 教师个体 取向 专业性 经济社会发展 回复 农村教师
【摘要】: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其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它是一种共享、联系与责任的性质,它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这是乡村教师发展的理论根基。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把乡村教师的专业性与公共性对立,一直重视其专业性而忽视其公共性,乡村教师被纳入一个丧失自我的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教育现代性发展模式,操作上出现了知识霸权与技术组织对乡村教师的支配。这样,乡村教师不仅失去了公共性、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用,而且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根基。我们一直责难的"乡村教师素质低下"问题,可能是一个研究视角所导致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强调乡村教师专业性质的同时,重视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探讨乡村教师的公共性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乡村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发现、创造和社会影响的新形式,从而也使乡村教师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此才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重要意义,才能使乡村教师发展形式多姿多彩,完成社会理想,享受人生幸福。
[Abstract]:The public nature of rural teachers is the publicity of intellectuals. It is a kind of sharing, connection and responsibility, and it is a unity with specialty. This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At present, the problem is that we oppos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rural teachers to the public, and alway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ir professionalism and ignore their publicity. Rural teachers are brought into a self-losing one-sided emphasis on their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modernity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operation of knowledge hegemony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dominate rural teachers. Rural teachers have lost not only public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nomic utility,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self-development. If we emphasize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of rural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ociological, anthropological and other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the public nature of rural teachers, then. We will find that rural teachers spread knowledge, discover, create and social impact of new forms, so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teachers more rich, so a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colorful, complete the social ideal, enjoy the happiness of life.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学习型组织研究”(DFA070175)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在前面的的讨论中,大家均坚持一个观点,就是专业化对于教师发展来说的确是必须的,但单一的专业化由于是一种科学主义的产物,它容易使教师进入某种标准化的轨道,失去自我。所以教师的发展必须同时坚守教师的另外一个属性———公共性,即乡村教师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具有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文;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门宪琳;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吕俊华;回归“积极生活”的政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素梅;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归与超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美福;对日本现行教师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超越──日本教师教育理论新成果[J];东疆学刊;1999年02期
2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定一;赞可夫教学论体系评介[J];安徽教育;1980年10期
2 ;赞科夫及其教学思想简介[J];宁夏教育;1980年02期
3 唐其慈;赞科夫[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4 沈继武;谈谈图书馆的社会性与阶级性[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3期
5 赵定;;列·符·赞科夫[J];天津教育;1980年05期
6 张小清;;谈幼儿早期教育的几个问题[J];天津教育;1980年06期
7 颂之;;挑粪校长[J];天津教育;1982年02期
8 徐华;一位勤学苦练的乡村教师[J];江苏教育;1983年14期
9 王煜;家务劳动的性质决定于家庭形态[J];社会;1984年02期
10 李国华;简人卫;蒋裕;刘光明;;一位党员教师的退休生活[J];湖南教育;198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高潮;王大桥;;浅谈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救援[A];中国消防协会年会面向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3 赵三再;;对陶行知先生提倡“艺友制”的思考[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4 林衍;;图书馆有偿服务辨析[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蒋荣昌;;编辑物的公共性与编辑工作的创造性[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
6 胡纹;方晓灵;;传统建筑空间的相对性——以四川宁场为例[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薛理勇;;古代茶馆的社会功能[A];'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C];1997年
8 杜文勇;;乡电管站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梁见飞;;科学烧石灰 致富陈村人[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10 常秀斌;;当好乡村教师 改变乡村面貌[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律师;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搜查罪?[N];广西政法报;2000年
2 曲向阳;别打乡村教师的主意[N];湖北日报;2000年
3 范素;“政治哲学”是如何可能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丁家发;我省规范物业管理服务收费[N];安徽经济报;2001年
5 ;物业管理费该怎样交?[N];北京日报;2001年
6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调查组;擎着理想的火把点燃人生[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金福 小凡 建军;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N];光明日报;2001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吴庆;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及其政策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龚永泉;乡村教师的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春环;为了山里孩子们的憧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转型时期政府公共权力效益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4年
3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夏义X;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陈志英;主权的现代性危机[D];武汉大学;2005年
6 黄军;国家所有权行使论[D];武汉大学;2005年
7 刘堂灯;论行政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杨欣;变革与回应:民营化的行政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王维国;论知识的公共性维度[D];南开大学;2002年
10 王峰苓;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皓;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研究——公共建筑与城市的结合[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敏娥;国家财政运行法治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马路阳;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6 张春凯;城市中心区道路交叉口空间与建筑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吴朝阳;中国铁路规制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8 赵得功;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涵意[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9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周梁;软件产业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93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9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