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教育问题
本文关键词: 社会变迁 家庭教育行为 城市教育承载力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市化和社会分层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教育的职能除了需要满足知识经济带来的高涨的个人教育需求外,还要满足社会变迁带给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即促进社会融合和减轻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构成社会变迁背景下教育的基本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支出行为和城市教育承载力两个方面为社会变迁中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事实,并指出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实际上是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价值观的努力之一。
[Abstract]: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a.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not only needs to meet the upsurge demand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brought by knowledge economy, but also meets the social function brought by social change to school education. That is,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is constitutes the basic problem of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hange. The question of education provides some basic fac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olving these educational problems is actually one of the efforts to form values adap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社会变迁使得教育界感受更多价值冲突,也带来更多的矛盾和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和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教育必须承担起促进社会融合和减轻社会分层加剧带来的不利影响的任务。社会变迁和知识圣济同时发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社会中,,加剧了中目教育的社会变迁特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3 虞紫燕;孙琛;;江西省水产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4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5 马忠才;;分层与流动:回族女童教育的动力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鲍宇;;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4期
7 高波,廖红丰;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鲜万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学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D];厦门大学;2003年
6 冯振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与优化调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陈上仁;中国高等院校成本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李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冲;中国高校资本结构多元化及其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彬;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何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3 刘学行;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艳芳;DCMC公司薪酬方案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建香;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短缺问题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李晶;大学生择业问题与择业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顾海晓;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华;关于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牛敏;高技术人才国际流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张传珍;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顺森;陈春玉;;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于影丽;毛菊;;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2期
3 类延村;韦敏;;柏拉图教育理念的归向——灵魂塑造与理想国家的融洽[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4 张侃;;制度视角下的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5 石楠;;“标准化”中的“专业化”——美国教师教育中的问题[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6 王芳;;“生存”还是“发展”——教育学文本中“To Be”含义的重新解读[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自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4项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苏谦;辛自强;;1989-2005年中学生抑郁的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宁欣;;汉唐中央官学学生成分的变化与社会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陶塑;许燕;刘嘉;;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吴明清;;和谐进步、追求卓越:开放社会的教育省思与建设课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6 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7 周晔;;教育近代化的积极推动力——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徐卿;;浅析巴茨的教育史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周新霞;王海霞;徐建平;;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因素及其中介变量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张斌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解体之“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春玲;社会变迁与教育机会分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复旦大学历史系 章清 台湾中研究近代史研究所 潘光哲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 刘龙心 埃尔朗根一纽伦堡大学 朗宓榭;探解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张晓龙;男孩的脑子想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刘海峰;科举制度应当如何评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田晓玲;社会变迁中的教育公正[N];文汇报;2009年
6 贺娇;用中华美德为青少年“铸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李涛;“以后考大学,不养猪”[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劳凯声 陈晓清 杨立莉 李绍瑞 李志敏;如今的教师好不好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封丘县宜昌中学校长 郑宜昌;民办学校的发展与政府职责的实践研究[N];新乡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宗仁;变迁社会中的晚清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顾月琴;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温润芳;社会变迁中山西乡土教材的编纂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6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毛毅静;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旭;社会变迁中的教师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赖水随;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建霞;当代中国文学视野下的教师形象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清艳;俄国移民与哈尔滨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秋菊;教育与人的尊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长征;清季的江苏教育会(1905—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瑞;清末哈尔滨区域传统学务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研究(1861-1911)[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8 院亚东;丘o旖袒虢逃枷胧雎踇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宏常;论我国三级课程政策的运行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师生关系思想在社会变迁中的演变及启示[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45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4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