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差异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 内疚 羞耻 中学生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内疚与羞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内疚事件与羞耻事件问卷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24名做深度访谈。结果:(1)中学生自我报告内疚事件中体验的内疚程度大于羞耻程度(6.0±1.2/5.0±1.7,P0.001),羞耻事件中内疚程度小于羞耻程度(5.1±1.9/5.7±1.4.P0.001);内疚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6.0±1.2/5.1±1.9,P0.001),羞耻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5.0±1.7/5.7±1.4,P0.001);(2)在内疚事件中,除初一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高于羞耻程度(如,初二5.8±1.4/5.1±1.6,P0.001);在羞耻事件中,除初一和初二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低于羞耻程度(如,初三4.7±2.0/5.6±1.3,P0.001);(3)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在发生场合、伤害对象、后悔与面子方面的发生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如,内疚事件主要发生于私人化场合314(64.3%),羞耻事件主要发生于公开化场合329 (65.9%)(x~2=181.504,P0.001);(4)中学生在内疚事件上的归因得分大于在羞耻事件上的归因得分(5.2±1.6/3.8±1.8,P=0.001)。结论: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存在一个由相同到分化的关键期,大致在初三年级;"公开化和私人化"假设以及"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同样适合于中国中学生群体;存在"后悔与面子"假设;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lt and sham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24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in depth. Results: the degree of guilt in self-reporting guilt event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hame (6.0 卤1.2 / 5.0 卤1.7 P0.001). The degree of guilt in shame events was less than that in shame events (5.1 卤1.9r5.7 卤1.4.P0.001). Guilt was evaluated more in guilt events than in shame events (6.0 卤1.2 / 5.1 卤1.9 P0.001). Shame in shame ev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uilt events (5.0 卤1.7 / 5.7 卤1.4 P 0.001); (2) in the case of guilt, except grade one, the degree of guilt in other grad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hame (for example, 5.8 卤1.4 / 5.1 卤1.6 P 0.001) in the second year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case of shame, except the first grade and the second grade, the degree of guilt in the other grade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hame (for example, 4.7 卤2.0 / 5.6 卤1.3 P0.001);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guilt event and shame event in the situation, object of injury, regret and face, for example, the guilt event mainly occurred in the personal situation of 314 or 64.3). The shame event mainly occurred on the public occasion 329 / 65.9 / 181.504 / P0.001; 4) the attribution sco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n guilt ev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shame events (5.2 卤1.6 / 3.8 卤1.8).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uilt and sham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re is a key period from the same to the differentiation, which is roughly in grade three. The assumptions of "openness and personalization" and "harming oneself and hurting others" are also suitable for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re exists the hypothesis of "regret and face"; Individuals tend to internal attribution to guilt events and outward attribution to shame events.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内疚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准则时产生的一种悔恨、自责的情感体验川,,羞耻是指个体意识到自身或所属团体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时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川。内疚和羞耻关系的研究是近十年来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出内疚和羞耻在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施承孙,钱铭怡;羞耻和内疚的差异[J];心理学动态;1999年01期
2 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3 张结海;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J];心理学报;1999年04期
4 钱铭怡,戚健俐;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J];心理学报;2002年06期
5 张智,李鹏,姬兴涛;内疚与羞耻之现象学差异的初步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生兆欣;;论比较教育学术研究的价值涉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杨小艳;;论阿德勒补偿理论对个体适应环境的指导意义[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冯秀军;;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4 李重阳;俞凤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5 林众;冯瑞琴;;多媒体教学中的认知机制[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6 姜燕琴;教师后悔心理的时间模式[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7 杨伊生;;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卫青;;从国内外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保军;;心理测验的效度与长度的关系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张敏杰;闫挺;李佑发;黄欣加;;提供与接受:社会支持对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贡献[J];体育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春林;王愚;陶钰;姜颖;张秋月;;基于MAS仿真的蜈蚣博弈分析[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陶新华;王椿阳;;大学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的干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延苗;章学诚史学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李朝旭;社会判断的内隐和外显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和林;弈的奇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同辉;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沐守宽;美德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伟强;学校道德氛围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蓓 ;虚拟内疚的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晶;沙盘游戏治疗在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本华;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李玮;三—五年级蒙古族小学儿童自尊、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郑小方;高中生学习责任心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辉;羞耻感的理论问题及其德育价值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文容;冲动性购买行为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龙辉;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际信任及自尊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舜涛;目的犯概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丽波;《黄帝内经》中个性类型的整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贤德;“面子保全论”述评[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4期
3 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菊生;;斯托扬的道歉——《政权·真理》中的一幕[J];电影评介;1980年05期
2 赵丽宏;;一个设计师的幻想[J];上海文学;1980年01期
3 梁多俊;;座右铭的教育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4 陈俊武;;南郭后传[J];湖南教育;1981年01期
5 ;诗歌[J];中国农垦;1981年08期
6 宋瑞斌;;青春呵,青春[J];山东文学;1981年01期
7 李景尧;为爱米莉亚一辩[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1期
8 邓建烈;罗嗉的重复和修饰的重复[J];思维与智慧;1982年06期
9 北林;;象棋“评论家”[J];棋艺(象棋版);1982年02期
10 Stanley N.Wellborn;于岚;;美国的外语及其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铭怡;刘嘉;;羞耻感与应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董兴义;陈满庆;;论狱内押犯同性恋问题与防治对策[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陈骏涛;;忆念与审视——评《过滤的阳光》[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4 何茂活;;妄说不是文化,臆断岂成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丁玎;洪震;朱国行;左钢;杨佳;陆俊超;李先涛;;癫痫患者癫痫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钱海燕;;唤起自尊自爱——心理健康辅导个案[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7 方北辰;;为人耿介忆恩师[A];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洲;;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及现代价值[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2005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9 李松梅;;老年人的排泄障碍护理[A];河南省护理学会老年病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5年
10 Yoshinobu Asai;Syuichi Uno;Takashi Ikeda;;Translation of an Adnominal Construction in Japanese-Chinese Machine Translation-Japanese “No”and Chinese “De” -[A];Proceedings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捷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女性的基本权利[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朱晓山(南山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控制抑郁的十大步骤[N];深圳商报;2000年
3 ;独立人格意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石[N];发展导报;2001年
4 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5 罗国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N];人民日报;2001年
6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祝谦;道德建设七题[N];新疆日报(汉);2001年
7 王媛 刘小河;从“行已有耻”说开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刘武俊;被法律冷落的隐私权[N];法制日报;2002年
9 杨建华;你是否对孩子心灵施暴[N];四川科技报;2002年
10 俞国良;“孤独的雏雁”能飞多远[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晓杭;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段萍;英语委婉语语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韩笑;自我的冲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形象的心理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志超;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王斐;羞耻与启示[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5 樊召锋;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爽;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4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5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