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教育反哺刍议

发布时间:2018-01-25 07:33

  本文关键词: 文化反哺 教育反哺 后喻文化 出处:《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反哺是子代向亲代传递知识、进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反哺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多元、内容弥散、方法隐蔽、效果滞后是当今教育反哺的主要特征。教育反哺颠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从结构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意义。认识反哺、调整正哺、走向互哺,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选择。
[Abstract]:Education feedback is a reverse education process in which children transfer knowledge and educate their parents.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postfigurative culture", educational feedback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Methods concealment and lag in effect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feedback, which subverts the original manifestation of education, dispels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and expands the space of students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New changes have been made in education from structure to form, from content to form, from purpose to means, and new significance has been given to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社会变化的加速,信息化的强大冲击,代沟现象的加剧,青年一代同伴群体影响的扩大等,使得文化在当今社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现象,文化的单向流动与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年文化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开始对成人文化产生积极、主动影响,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递的“后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雁华;论文化反哺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2 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年04期

3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芳;;反思我国社会变迁中师生关系的嬗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4期

2 韩霞;;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J];成才之路;2011年02期

3 周明宝;;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嬗变[J];长江论坛;2012年02期

4 张登国;;农村青年家庭中文化反哺的内容、效果及其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高飞;;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8年09期

6 唐德俊;阳德华;;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的新特点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马学春;;转型期高职学生价值观代际分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5期

8 顾明毅;;螺旋悖反:媒介化社会的二元抉择[J];当代传播;2012年03期

9 林倩;;第五代人”文化反哺现象的探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10 弓丽娜;现代社会中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王平;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准胜;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6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8 康岚;反馈模式的变迁:代差视野下的城市代际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9 沈奕斐;个体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重构[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月;儒家文化视野下当代高校师生冲突现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强成文;缺失与重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颖君;德育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冯炎莲;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徐丽玲;顾客期望价值代际漂移的探索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赵丽娟;新农村家庭代际伦理关系现状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咏雪;转型社会下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易莉;农民工家庭代际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召宁;“同代代沟”: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及其解读[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单惠;农村居民的信任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9期

2 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3 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4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年11期

5 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年04期

6 郭于华;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J];社会学研究;1998年01期

7 李冬莉;简评典型组讨论方法的应用[J];社会学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丹 ,蔡磊;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J];文教资料;2005年28期

2 梁发祥;曹娟玲;;“后喻文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利用“反哺”形式开展农民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01期

3 李莹;;信息对称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后喻文化特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刘长城;徐光芳;;试论网络时代的后喻文化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李莹;;信息对称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后喻文化特征[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周晓虹;;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3年01期

7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6期

8 罗正强;文化反哺与话语权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07期

9 杨立,郜键;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调查与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翟爱萍;;“向孩子学习”之管见[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长城;;网络时代的后喻文化特征与亲子互动方式的转变[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陈新;;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的文化反哺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国锋;马朝霞;;创设和谐氛围 培养学生成就感[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白云;郝本廉;刘琼;赵建平;;试论知识经济兴起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要求[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5 殷屈娟;;试论现代传媒对高等教育的冲击[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吕克;;代沟现象及代际和谐的探讨[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宋宝安;蒲新微;;当代社会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存价值[A];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10年

8 张华;;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方式的转变与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自组织的策略[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0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晓毅 作者系省社科院哲文所所长、副研究员;文化反哺:不可忽视的力量[N];南方日报;2004年

2 刘新民;教师在“文化反哺”时代的应变[N];人民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邢兆远;“文化反哺”滋润乡村[N];光明日报;2010年

4 记者 黄兴华;城风乡渐:农民工“文化反哺”乡村[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本报记者 金莹;天读民居:一个诗人的“文化反哺”[N];文学报;2010年

6 上饶县二中 陈斌;透过“文化反哺”现象看“教学相长”[N];上饶日报;2008年

7 王宝财 李福泉;实施文化反哺 共享和谐文化[N];承德日报;2007年

8 ;一花引来百花开[N];四川日报;2007年

9 国平;高科技时代:请给老年人一点“科技关怀”[N];中国信息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周波;培育“新市民”一所学校带动一片乡村[N];成都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文化反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倩;文化反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3 江雪岩;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新特点与代际关系的合理重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献策;论“文化反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年

5 周晓欣;后喻文化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茜茜;论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重构[D];河北大学;2009年

7 江秋霞;“网络文化反哺”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D];遵义医学院;2011年

8 卢晶晶;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单亚;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吴觉巧;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与父母间亲子沟通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2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62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