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哲学基础
本文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构建 哲学基础 出处:《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是主体或是潜在主体。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主体性"到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的嬗变,分析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必然是和主体观联系在一起,任何一种师生关系的构建都存在一定的主体观作为其理论支撑。认为"主体间性"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哲学基础。
[Abstract]:From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of subject-object dualism to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phenomenology, man is either a subject or a potential su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b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subjective view. The construction of any kind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has a certain subjective view as it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SJD710045)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一、嬗变: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主体性”到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Husserl,1895-1938)开创的,并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发扬光大。现象学产生以后逐渐流向法国、美国等国家,形成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挺;;黑格尔哲学视阈中的“反思”及其效应——兼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反思”[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王会平;张国钧;;论哲学作为生活观的理论意义[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4 章光日;信息时代人类生活空间图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5年10期
5 章光日;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变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6 王萍霞;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1期
8 张尧均;后现代时间性图景——从利奥塔的观点看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杨元业;试论现代师生关系和谐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10 唐德海,马勇;理解性教学理论的发生根源与逻辑起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5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及其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4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8 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俊;论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蒋云华;大学英语“交际—对话”式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民强;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董昕;论教育善的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月芬;走向对话的课堂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周宏;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主体间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林定忠;胡塞尔现象学与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翠荣;批判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观念解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学生交往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翠萍;张程彬;;浅论师生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2 王润萍;;人性化的道德教育合理性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3 王泽;;国外课堂教学改革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4 刘承q;;教学观的确立及其落实[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5 臧福伦;栾庆国;;课堂教学主体间性的实践探索——论“教学互动”的实质、形式及其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6 张义泉;;论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7 徐建平;;浅谈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内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陈思莲;;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张海燕;;搬开科学学生观之路上的绊脚石[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10 陈永光;;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福建电脑;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谢水芬;;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辩证观 兼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4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潘洁媚;;探索与研究主体性学习的网络型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黄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高速通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8 石伏平;张新蕾;;道德与心理的整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成功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学明;;试论青少年德育中的主体性缺失[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 王惠东;“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陈世珍;戒浮躁 弃肤浅 善学习 求真知[N];天津日报;2009年
3 刘炳学 何春华;主体性·效益性·艺术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吴桂荣;尊重学生自由出发的自由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余跃明;让课堂“活而不乱”[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东北师范大学 潘永兴;教育中的激励: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N];光明日报;2010年
7 陈伟民;人民大道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曹中原;奇妙的角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曹中原;奇妙的角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梁惠红;抓住“五性”开展谈心工作[N];钦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7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陈巧玲;主体性开放式动态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兰军;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劲;论人的主体性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8 仇云龙;博客支持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0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7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