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从他律到自律
本文关键词: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 文化律 合作律 教育律 远程律 理论构建 文化模式 开放大学 教育文化 他律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是一个刚刚兴起并正在成长的理论,作为一种集合了"文化""合作""教育"和"远程"等学科元素为一体的新型理论学科,它的构建必然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变迁过程,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受"文化律""合作律""教育律"和"远程律"的制约。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operative culture of distance education is a newly rising and growing theory, which is a new theoretical subject which integrates the elements of "culture", "cooperation", "education" and "distance". Its construction must go through a changing process from "heteronomy" to "self-discipline", and be restricted by "culture law", "cooperation law", "education law" and "distance law"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
【基金】:中央电大和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FIBO60402)的子课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研究”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ydd07-708)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出现,是远程教育发展的自然产物和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然而,虽然远程教育合作现象已司空见惯,远程教育合作文化实践已蔚然成风,但作为人类文化理论、合作理论、教育理论、远程理论的“最大公约数”,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将不得不在这些学科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严奉强;;传统文化类图书选题优化的本土观[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11期
4 刘忠良,汤海艳;文化、大众和大众文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李夫生;消费时代的泛文学化倾向及文学批评向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雷芳;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述评[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彭恒礼;民间节日中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9 潘知常,林玮,曾艳艳;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阐释: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J];大学出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李增;龙瑞翠;;《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8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严志军;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2 李炜;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池莉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沈文锋;中国电视的互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山小琪;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孟宪华;架起两个世界的桥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建中;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陆正兰;二十世纪诗歌中母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华昊;媒介文化传播中权力结构的生成与变迁[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86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8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