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课程生成的教学策略
本文选题:教学策略 切入点:课程意义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课程生成的过程既是课程生命力的再现,也是教学魅力的彰显。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在引导课程走向生成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为了实
[Abstract]:The course of positive curriculum generation is not only the reproduction of curriculum vitality but also the manifestation of teaching charm. As the main bearer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er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the course towards generation.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湖北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课程生成视野下的教师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D10
【分类号】:G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李如密;王冬黎;;课堂教学等待艺术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8期
3 杨瑞姣;姬慧娜;王妍莉;;基于行动研究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有效性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4 荷烈治;牛志奎;;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J];教育;2011年19期
5 王理;冯洁;;基于多元智能因素分析的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7期
6 裴长安;;基于PBL教学法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武晶晶;王文利;;网络课程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芳亮;杨必武;;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7期
9 武晶晶;;基于认知迁移理论的网络课程教学策略设计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6期
10 陶文中;;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经钰;任秋洁;王宇昕;;主题知识网站应用于教学的研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周志军;李志刚;;关于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4 黄梅;李远蓉;;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杨朝政;李淑英;;和谐 互动 睿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中《信息交流技术》专题的设计[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6 吴半边;;以多元智能理论构建科学素质的实践和探索[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年
7 张长谦;陈小娴;;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校本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陈强;梁瑞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9 张蕾;;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与建设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沈理明;杨东移;;学习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培敏;“六导”教学策略[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特级教师 金哲民;教学策略的科学运用[N];东方城乡报;2008年
3 闫文学 陈明 记者 王维彬;研教学策略 扬质量风帆[N];延安日报;2010年
4 北京教育学院 时俊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高海英;为运用多元互动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N];济宁日报;2009年
6 李 健;课改:质量就是生命[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王兆正;做错的同学请举手[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中央电化教育馆 王珠珠;数字化资源应用与教学策略[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9 樟树市义成中学 邓永忠;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现途径[N];宜春日报;2010年
10 张宏峰(作者系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一中书记);掌握思维规律 提高教学效率[N];朔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映学;初中学生空间与图形认知技能获得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艳梅;科学哲学视域下反映真实科学的理科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德云;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开发、实施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齐媛;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翠蓉;小学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志涛;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屠宏;网络学习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斐;成就目标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作用[D];河北大学;2006年
4 王珏;“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郝连科;大学生网络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芳;网络环境下异步交互教学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7 梁琴;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8 王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靳君;基于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教学活动编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春华;虚拟实验教学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63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56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