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学业评估的多重参照性特征及其教育意蕴

发布时间:2018-03-22 05:31

  本文选题:学业评估 切入点:多重参照性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关于学业评估的研究不少,作为教育筛选的主要工具,甚至唯一工具,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学业评估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具有公平性与有效性,或者说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更多地放在"正式学业评估"的编制和落实上,而本文则试图关注学业评估活动由于人的参与而具有的复杂性和多重参照性特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studies on academic evaluation in our country. As the main tool or even the only tool of educational screening, people seem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academic assessment is more fair and effective in content and form. In other words, people's attention seems to be more on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ormal academic assessment, whi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complexity and multi-re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assessment activities due to human particip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凌;学业的成功与失败:学业评估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凌;;“学生身份”的社会学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玄芳程;小学男生的学业危机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周艳宇;成功体育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启泉;;“学业不良”的界定及其因析模式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汪凌;法国高考招生制度及其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08期

3 郭思乐;;基础教育之本:保护和依托儿童学习的生命自然——兼评抑制频考文化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4 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5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6年08期

6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调研组;小学等级制评价制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3期

7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9期

8 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02期

9 黄佳芬;徐敏;;上海市区中小学学生学业不良现状调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10 汪凌;关于注意的教学法——心理经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春玲;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理想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继平;初中生学习困难非智力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渚;;映日荷花别样红——文本对话与学生精神成长[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年10期

2 范灵娟;;丰富对话形式,促进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30期

3 张丽红;;抓住对话 读文感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建议[J];山东教育;2006年Z4期

4 刘美娟;;选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预设点[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34期

5 杨丽莉;;与文本对话 用心灵感受[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06期

6 欧加刚;;让智慧在对话中闪光[J];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06期

7 谢冬樱;;初三语文课堂对话的实施策略[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年01期

8 谈永康;;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3期

9 钱锡铭;;“对话”新解[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Z1期

10 赵辉;;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燕红;;抓住四要素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对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过秦勇;;引领学生在科学分组实验中对话互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3 费洁;;吸纳 对话 表达——“有感情地朗读”引起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陈烨;;学会倾诉——让学生写真正的作文[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袁明洁;;在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之间寻求平衡[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沈萍;;一尊没有断臂的维纳斯——读王菘舟老师《〈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后感[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曹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点滴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孔维清;李华震;;阅读教学中实现“生本对话”的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张学广;;三十年来西方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徐卫文;;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文飞;“没有负担的对话比争论好”[N];光明日报;2002年

2 夏业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聆听大师的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记者 周效政;巴基斯坦重申愿与印度恢复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吴嘉;建筑要与文化亲情对话[N];中华建筑报;2002年

5 记者 王聪 袁正雄;宁夏银企对话谋“双赢”[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6 记者 陈树章 崔星梅;国际国内专家对话“可持续发展”[N];发展导报;2001年

7 记者 张锦芳 李拯宇;朝鲜敦促美国改变对话态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 张建松;《世纪初的对话》出版[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吴晶;高层对话全面提升中美关系[N];中国经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贺炬;强者与弱者的对话[N];中国体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2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3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作帅;论上海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张力与对话(1843-191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8 廖雪伶;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D];四川大学;2005年

9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10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凤媛;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学生独立人格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洪琼;中西“游”和“游戏说”之比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鞠芳;《红楼梦》间接言语行为探微[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春晖;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莉;视域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湘潭大学;2007年

7 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靖;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沈素玲;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和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敏;审判程序中的法律解释与对话[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7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47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