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越南和新加坡教育的影响
本文选题:儒家文化 切入点:教育 出处:《兰州学刊》2008年09期
【摘要】:在越南自10世纪初历经丁、前黎、李、陈、胡、后黎、阮等朝直至近现代;在新加坡自19世纪中叶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生根发芽,广泛传播,对两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构成的主体,在历史事实上,对两国民族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0th century, Vietnam has been through the period of Ding, Qian Li, Li, Chen, Hu, Hou Li, Nguyen and so on until the modern era; in Singapore, from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modern times, Confucian culture has taken root and spread widely. 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 of oriental culture,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values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高等教育”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36103313
【分类号】:G533.3;G533.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未醉,余罗玉;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张玉安;印度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贝波再;老挝古都琅勃拉邦城的遗产保护与发展[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4 赖庆梅,王崇屹;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思想的运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张增香;从东西文化成因对比看中朝现代化的起步[J];东疆学刊;2005年04期
6 刘勇;论菲律宾的梯田文化[J];东南亚纵横;2000年S1期
7 陈文;明代占城与中国的友好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4年07期
8 贺圣达;中越传统文化发展论纲:阶段、特点和相互关系[J];东南亚;1998年02期
9 梁志明,郑翠英;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J];东南亚研究;2001年05期
10 陈衍德;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建福;;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与启示[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四)[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2 王静怡;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昌友;宋朝与越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林江;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D];南开大学;2004年
7 沙伦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谭志词;越南闽籍侨僧拙公和尚与十七、十八世纪中越佛教交流[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袁兆春;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法定特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兴利;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959-1996)[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刚;金融危机以来印尼经济发展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潘小玲;口语交际内隐能力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天杰;网络时代儒家伦理对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陆阿坤;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刘亚军;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霜;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佘美萱;东南亚热带花园发展概述[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吴日娜;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二重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庄雅玲;近代中国对“人”的探索与教育目标近代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夕盟;教育的眼睛[J];基础教育;2004年10期
2 张楚廷;;教育与时间[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3 肖川;教育随想[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4 季苹;衣食父母 衣食老师 衣食教育 衣食学生[J];中小学管理;1997年Z1期
5 宋学梅;;读着《山东教育》成长[J];山东教育;2011年13期
6 朱娉婷;;儒家文化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若干问题的启示[J];大家;2011年14期
7 熊川武,郑金洲,范国睿,袁振国;华东师大关于一流教育的研讨[J];中小学管理;1996年02期
8 沈磐;教育是什么?[J];基础教育;2005年03期
9 陈伟年;李延平;;班主任心理健康的保健[J];甘肃科技;2011年15期
10 郑艳芳;;教育是什么——基于实践内涵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年5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吉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朱倩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温晋芳;;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奠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4 朱光葳;;以德治国 教育为先[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蕾;姜乾金;何金彩;吴兰花;陈莉;陈立翰;;大学生人格类型和学习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朱东;田丽;;教育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宋玉华;;教育对知识经济提出挑战所面临的新课题[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9 刘新民;;教育应当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10 荣丽;;浅谈新课改下的个性教育与人性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毕庆元 本报驻江苏记者 姚宁安;致谢千年圣贤 传承儒家文化[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小雪;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N];科技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李月宁;我们面临怎样的教育“心魔”[N];新华日报;2010年
4 曹德志;一位儒者眼中的教育先锋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记者 李菲 通讯员 王爽;热在校园 红在社区[N];人民邮电;2010年
6 通讯员 谢铭德 周昕 本报记者 梁杰;让德育成为办学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粲;以我壮志激情 创造崭新未来[N];济宁日报;2008年
8 徐淑娥;让素质教育在传统文化润泽中健康发展[N];济宁日报;2007年
9 本报通讯员 张明哲邋王金平 王玉栋 王雷;营造崇廉尚洁氛围[N];济宁日报;2008年
10 李拯宇邋干玉兰;韩国教师对红包避之唯恐不及[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邓旭;四川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静;网络教学中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旭;南非《2005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谢善梅;论人类理解的本质及与教育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梅;学校反毒品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秦熠;承先与启后[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7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97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