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论学校应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8-04-18 00:01

  本文选题:学校 + 生活 ; 参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摘要】:教育有两个最根本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接受,教育便失去了实效。教育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应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强调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教育者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应是"人文性"的,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并力求学生成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Abstract]:Education has two fundamental goals: to make the educated intelligent and noble.School life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v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Education is a two-way activity. Withou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ctive acceptance of the educatee, education loses its effectiveness.Education can become true education through lif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students' life, emphasizing students' self-cultivation, self-shaping and self-perfection.Educators should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main role.Education should be "humanistic", not "intellectual". Education should respect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trive to make students become talented, an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适应性功能教育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2 陈恢钦;柏拉图理想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李荣;理性与生活的变奏——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当代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赵昌武;人生光辉的楷模教坛璀璨的明星——魏书生教育思想初探[J];滨州师专学报;1994年S1期

7 张德昭,何文模;自然价值论的存在论维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朱有志,曹建文;论公平、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一种新的解析视角[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王新忠,王铁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刘长贵;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生;校长决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娜;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4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5 张焱;论对格式合同进行限制的理论根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徐旭如;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分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陈昌铎;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礼银;论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原初状态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飙;学校的价值和意义[J];中国教师;2005年04期

2 吴双江;他又回到了欢乐的校园[J];心理与健康;2001年06期

3 韦公远;经常让学生"带家长"不可取[J];河北教育;2004年Z2期

4 陶行知;我之学校观[J];师道;2004年09期

5 蒋建平;中美评选模范学校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年01期

6 姚文忠;学校诊断的基本出发点[J];四川教育;2004年Z1期

7 王敏勤;如何构建和谐的学校[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9期

8 王少华;超大规模学校可以试行年级部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5年04期

9 高德胜 ,曲正伟;谁是学校的顾客?[J];中小学管理;2003年01期

10 朱怀中;学校门口的安全不可小视[J];江西教育;2005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策略[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2 周玲;;论学校营销[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杜育红;;学校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与计量方法的进展[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4 黄明豪;;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忧虑和呼吁[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思月;;要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6 ;办好一所学校 富裕一个村庄[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7 杨树新;;校长是学校的灵魂[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任建华;;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陈千良;;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如何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积极性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袁连生;;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英子 晓萱 盛冬蕾;镇江:学校与社区面对面[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2 张米扬;塑胶跑道有毒无毒:靠学校把环保关不现实[N];中国改革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陈晓蓓;第二代移民教育忧思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轻轻松松让学校走向一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张建坤;学校因教师而存在[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主持人:赵翠娟;创建学习型校园文化[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离婚家庭增多 英国学校吃不消[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学生可以罢免老师吗(续)[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陈开和;教育五“媚”[N];中国教师报;2004年

10 沈春松;个性的毁灭[N];中国教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世民;错位与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屈书杰;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20世纪美国黑人教育[D];河北大学;2002年

9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D];南京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汉雄;创建健康学校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欧阳国健;积极学校气氛的塑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振宇;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秀艳;美国小规模学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英福;日本开放式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沈曦;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与行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琛;论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国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亚琴;同在蓝天下[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丽桦;所有人的学校也是每个人的学校——当前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65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65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d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