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交往的教育实践观及其课堂教学策略
本文选题:交往关系 + 教育实践观 ; 参考:《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05期
【摘要】:基于交往的教育实践观以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为目的,强调师生主体以客体为媒介,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沟通心灵,启迪智慧,架构起整合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从而生成健全的人格。本文对基于交往的教育实践观以及课堂教学中基于交往的情境创设策略(和谐互动的人际情境、问题解决情境、活动教学情境)、思维激发策略等进行了论述。情境创设构建了交往的基本媒介,思维激发蕴含着生命个体交往的内在动力。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view based on communication aims at realizing the intrinsic value of education, emphasizes that the subjec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object as the medium, communicates the mind, enlightens the wisdom and construct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the life world in the continuous communication.In order to generate a sound persona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view based on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rategies of creating situation based on communi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such as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problem solving situation, activity teaching situation, thinking stimulation strategy and so on.The creation of situation constructs the basic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inking stimulates the inherent motive force of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2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4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5 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庆;作为意识形态的学校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34期
2 黄砾卉;张庆林;陈宁;;论批判性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结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周韶梅;;消费行为的道德调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汤天勇;韩寒:流行文化的一种范本[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9 郑杭生,陆益龙;转型的初级群体与社会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向阳;;历史课堂开掘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运武;田小山;;对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对话教学理论,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5 余小飞;;小学生质疑水平的调查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振宇;;数学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8 夏彩英;;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个性化教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肖一明;;高一化学思维教学模式探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10 邓云龙;杨帆;潘辰;聂华林;田勇泉;;基于诊断思维研究成果的精神病学教学改革思考[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绍刚;个性解放新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邵光华;数学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华峰;实施创新教育——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冯立明;自组织理论对创造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闫春梅;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闫允璐;我国体育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6 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熊青玲;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标准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方胜利;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范改荣;关于构建中小学学生评价标准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唐成斌;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3 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1996年02期
4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5 张华;素质教育本质探论[J];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03期
6 陈国鹏,宋正国,林丽英,,缪小春,桑标;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与智力和人格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3期
7 张景焕,陈泽河;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年03期
8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J];心理学报;1994年04期
9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欣;;吴恩裕的新著《曹雪芹丛考》出版[J];学术月刊;1980年07期
2 吴量恺;;明代蒙汉两族的交往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陈荣富;“生产关系”概念的制定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4 张希斌;制度更带有根本性[J];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04期
5 薛建园;;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6 田卫疆;;论陈诚出使西域[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Z1期
7 普列特涅夫;陈绍发;;关于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的范畴和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8 奔骥;“单于和亲”瓦当小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6年05期
9 郭成英;试论成人和少年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年01期
10 蔡志明;;试论成人高校的学校心理[J];教育发展研究;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福坡;;明代东亚关系之研究(摘要)[A];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王爱敏;;试谈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翠英;;论社会转型中邪教对家庭的危害与治理对策[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梁茂春;;从南宁市区的居住格局看汉壮居民的社会交往条件[A];“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暨纪念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姜博;;尊重与敬慕异性的心理训练对职校异性间学生交往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何达薷;;明清时期东山与台湾地缘关系发展浅析[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出版说明[A];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C];2003年
8 王书道;;当代世界价值冲突的实质与根源[A];中日价值哲学新探论文集[C];2004年
9 隽鸿飞;;实践: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根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长英;冯婕;;科学、理性——组织中人际关系管理的现代化需求[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孙;情感和理智:现代交际两大法宝[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2 清华大学教授 孙立平;社区含义与社区建设[N];中国社会报;2001年
3 山东禹城市实验小学 李泽武;“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的运用[N];中国体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杜悦;消费、时尚与当今中国小说[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沈晓夫;网络化孤独[N];健康报;2002年
6 陇 夫;欢迎“外行”说法律[N];人民法院报;2002年
7 王玉玮;美国的政策趋向派国际法学[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郭湛;《发展哲学引论》[N];人民日报;2002年
9 罗戎;不同企业的培训体系[N];市场报;2002年
10 双乙;市场迫近与全球研发[N];中国信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进[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天社;埃及对外关系研究(1970-2000年)[D];西北大学;2004年
3 李玉琴;经济诚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琳;政策供给与社会转型——对1978年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于立深;公法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论[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仁群;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亮学;信用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9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丰伦;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崔紫君;唐中央与南诏关系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彦然;学校德育制度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宋述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贯彻主体性教学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洪伟;课堂师生交往及其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冰;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课堂的思考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毛德达;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试探[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王珂;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是我党对党际关系基本准则的重大创新[D];外交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771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7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