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5-03-23 11:39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教学文言文是当前语文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教学关系进行了探索,旨在激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教学过程“出新招”——古文乐教,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首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采用三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激趣法、故事激趣法、古今对比激趣法。
     1.巧妙导入吸引人
      文言文教学的开篇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消除学生“望古兴叹”的思想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上课前,应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如在讲授《鸿门宴》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接下来让学生讲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刘邦的“约法三章”,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学生读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霸王别姬》。学生进入情境后,笔者便问:“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又如在讲授《琵琶行》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用音乐将学生带入了课堂所要的氛围和情境。而在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但为了能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再一次充满期待,笔者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了“斩首行动”。告诉学生“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的最高军事指挥首脑,然后结合2003年伊拉克战争给学生讲解“斩首行动”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引出其实古人早已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这样的导入,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也让学生对这个故事充满好奇,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2.穿插故事感染人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孤立地传授课文内容,而应文史兼有,注重课文与历史事件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历史小故事,让学生联想当年的历史背景,辅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在讲授文言文时,教师如能把握好这些内容,定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勾践灭吴》一文开篇通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指出了吴越两国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高一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缺乏了解,吴越两国的历史渊源对于他们来说显得陌生。因此,在讲解课文前,笔者向学生补充了春秋末吴越两国的利害冲突及多次交战的故事,学生听得非常专心,对阖庐、夫差等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而笔者也顺利地进入对课文的分析。
      又如在对《逍遥游》的教学前,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找几则关于庄子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比一比谁讲的故事精彩。《逍遥游》虽然境界深奥,但通篇都运用寓言故事作材料,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以寓言故事介绍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人生哲理,从而突破难点,理清全文思路如下:鲲鹏相化——有所待,冥灵、彭祖相对——有所辨,列子御风而行——有所缺。由此,学生对全文的主旨全然领悟,教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给学生补充《左传》中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与列国的关系;《秋水》一文中写到河伯自我反省时提到“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学生不免会问伯夷是何人,为什么被冠以“义”的美名呢?此时笔者给学生补充伯夷、叔齐让位,劝谏武王以及他们饿死不食周粟的故事……学生在故事氛围中学习文言文,不但获得了更多的课外知识,也获得了人格上的感染和熏陶。
      3.古今文化激励人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至今仍影响深远。教学中应该联系古今,激励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和“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出现了“拜”和“再拜”,学生对这两个动作的含义并不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向学生介绍古人见面中的“揖、长揖、拱、拜、拜手、再拜、顿首、稽首”等礼节,从而更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提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此笔者向学生补充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以示成年的礼仪,还补充解释了“总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龄有关的词语。《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体阐述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教学中笔者将这些举措与当前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古人思想的现实意义。讲授《勾践灭吴》时,可把勾践发展人口的政策与当今的生育政策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时代要想提高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技水平,而不是人口数量。
      二、教学关系“唱和谐”——角色转换,提高能力
     1.声情并茂,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重视范读,通过自己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在教《阿房宫赋》时,笔者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朗读:全体齐读,男生领读,男生齐读,女生领读,女生齐读,男女生二重读。通过多种方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分工合作,配合默契,课堂俨然成为一个表演的舞台。在教《谏太宗十思疏》时,笔者采用示范读、揣摩读、齐读等多种手段,结合对偶、排比等修辞,让学生感受到魏徵劝谏的气势;在教《陈情表》时,笔者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当堂背诵,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下,学生静静地聆听,当笔者背诵完时,学生顿了顿,然后报之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学生的齐读很入情,似乎都感受到了作者的拳拳孝心。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习,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激发了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2.讲演合一,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一节课所讲的理论知识有没有效果,要靠实践来检验。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任务重、时间少,真正要做到知行合一,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其中,“讲演结合”的方式可以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
如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笔者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及其弟子们,可爱的学生在表演中细腻生动至极:夫子的哂笑,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皙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都如在眼前。学生将人物的神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那些注释里的文言字词障碍无形中被“消灭”了,课堂顿时增添了鲜活的气氛。又如教学《鸿门宴》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鸿门宴的场景。首先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羽、项伯、范增等角色,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请他们入座。学生立即发现了这个座次问题,笔者趁机讲解了鸿门宴上座位的尊卑次序。学生坐定后,开始表演。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下来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然后是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学生们的表演都很精彩。在“说戏”的过程中,笔者把一些重点的字词句点出来,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比如扮演项伯的学生在表演“以身翼蔽沛公”时,张开双手去保护另一位学生所扮演的刘邦,动作很到位,显然他对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很准确。于是,笔者指出“翼”这个词是名词活用为状语,翻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再归纳总结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演戏”与“看戏”的过程中,掌握了《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品悟了其中的人物个性。在一次学校的晚会上,笔者还让学生将《邹忌讽齐王纳谏》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这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的智慧结晶,真正做到了与课本主人公同命运、共悲喜。
     3.学生唱主角,提高学生课堂探究能力
     新课标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课堂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或第二课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质疑解疑;或把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古汉语字词典》,对照译文查错纠错,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译文,亲自思考和解疑。比如对于《鸿门宴》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可以分别让三个小组按照故事情节“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来整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归纳和补充,然后进行小组抢答评比,这样不但把枯燥的字词讲解转化为小组激烈竞争的讨论探究形式,而且让学生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而对于一些篇幅不长、文字不难的自读课文(如《庖丁解牛》),可让学生推选出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代替教师讲课,使课堂变得有新鲜感,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具体操作可分为精心准备——朗读——提问——答疑——小结。前四步由学生完成,最后一步由教师总结。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唱主角,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使学生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交流思想、提高认识、互相激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探究理解能力。
     新课改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关系,这个要求同样可以体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上文所述两种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提倡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编号:18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