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浅析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家庭因素

发布时间:2018-05-09 10:51

  本文选题:家庭结构 + 家庭教养方式 ; 参考:《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摘要】: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人成长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逆反心理作为青春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在青春期这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化得到发展,亲子冲突日益激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影响得到体现。其中,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得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内部氛围,都会促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的表现。
[Abstract]:Family facto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individual growth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o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t plays a direc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verse psychology is influenced by family factors. In the period of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ents is develop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on adolescents' reflexive psychology is reflected. Among them, in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improper family upbringing style and bad family inner atmosphere can promo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eenagers' adverse psychology.
【作者单位】: 襄樊市第三中学
【分类号】:G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王维勋,张钢;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3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4 田丰;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01期

5 钱铭怡,刘桂臻,肖广兰;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5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6 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辛世敏,郝春东;儿童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8 利爱娟;郑莉君;;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0期

9 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6期

10 赵雷;;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劲梅;张庆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玫瑾;;构建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与犯罪预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陈和华;;未成年人的心理疏远及其防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7 伍业光;;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在中国的应用[A];江苏民政医学2000论文资料汇编[C];2000年

8 陶然;黄秀琴;张慧敏;张英;卢子丽;银娟;;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晋蜀;严峥;李昆;郭涛;郭鹏;刘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概况及对青少年网瘾行为的影响[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坤;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4 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妮;9-11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韩健萍;博客式家长园地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楠楠;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丽平;问题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东炳 ,许勤伟 ,王运策;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J];海南医学;2002年01期

2 左占伟;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年08期

3 刘衔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年犯罪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4 蔡建红;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3期

5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6 杨晓东,赵玉萍 ,唐济生 ,赵贵芳;私立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7 赵光国,曾昭祥 ,郭军;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8 付慧鹏,霍军,于俊丽,胡海涛,刘娜;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9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张慕蕴;完全家庭与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3 任朝霞;;不良亲子互动与病态家庭结构——对几个中国问题家庭的剖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陈祥真;;试析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万小燕;;构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良好亲子关系[J];文教资料;2011年03期

6 李景华;郝雁丽;;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年09期

7 王桃林;杨璐;杨松;;个体毕生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5期

8 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王艳霞;;让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J];心理世界;2006年10期

10 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智聪;黄辛隐;;内观疗法对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徐璇;;享受孩子共同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6 张文新;Andrew J.Fuligni;;青少年对待家庭义务感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和学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戴丽琼;方晓义;房超;;亲子沟通内容及其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魏军锋;蒋艳菊;;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及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浅谈应用PCR-STR 16位点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10 李晨;;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军;让祖辈投资“亲情”合适吗[N];文汇报;2010年

2 汪来超;如何确认亲子关系[N];检察日报;2002年

3 李江;“孝”与“亲子”不能失去平衡[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教育孩子只允许有一种声音[N];中国妇女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艾谦 实习记者 李雪;亲子关系并非无解方程[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6 主持人 程熳;让暑假充满天伦之乐[N];黄石日报;2010年

7 文/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网络时代如何重建亲子关系[N];中国妇女报;2002年

8 记者 教学;亲子关系也要和谐[N];西部法制报;2006年

9 杨易;从亲子关系紧张看责任教育缺乏[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杨雪松;好的关系,,就是对孩子最大支持[N];本溪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敏;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4 白玉妍;应用微卫星DNA标记进行蓝狐(Alopex lagopus)亲权鉴定和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侯艳兴;性别、权力与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钱;基于家庭决策的交通行为和需求预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7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卢明霞;中国孝德教育的历史与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斌;1950年代的塘村妇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延平;高中生亲子关系现状及调适[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叶娜;家庭功能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施晓玲;辅助生殖技术涉及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D];苏州大学;2006年

4 张秋凤;亲子教育对不良亲子关系的调适[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吕芳;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德艳;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状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陈铁柱;张炜家族小说的亲子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美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颖;论子女最佳利益原则[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滕艳军;代孕合法化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5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5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