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缺失的成因及改变对策
本文选题:个性缺失 + 个性缺失教育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07期
【摘要】:个性缺失是指人与人之间个性差异特征的弱化所导致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是由个性缺失教育直接引起,但根源在教育缺失。教育缺失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因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种种不当行为所导致的育人损失。造成个性缺失的原因有:教育理论的创新不够,落伍于时代要求的旧教育理论仍然占据着新时期的教育阵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越位"与"缺位";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问题;评价指标的误导。改变个性缺失,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对策是:用科学发展观统帅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建和谐教育新理论;为个性教育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改革教育评价指标,构建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营造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环境。
[Abstract]:Personality deficiency refers to the convergence caused by the weakening of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This convergence is caused directly by the lack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but the root is lack of education. Lack of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loss of education caused by various improper behaviors that violate the law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personality are: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is not enough, and the old educational theory, which is outda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till occupies the educational posi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has "offside" and "absence"; the lagging problem of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sleading of evaluation index.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hange the lack of personality and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re to further deepe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 new theory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to provide policy and legal guarantee for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to reform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dex. Build a new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create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at respects and develops students' individuality.
【作者单位】: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号】:G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邦兴;;个性缺失教育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邦兴;;关于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玉洋;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许邦兴;传授型课堂教学模式反思[J];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许邦兴;;构建有利于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大璋;;建设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教育[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2 李桂华;;论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王留玉;;浅谈科学发展观下的和谐教育[J];黑河教育;2010年01期
4 刘国清;;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宁夏教育;2009年01期
5 吴荣顺;崔园萍;;和谐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周永华;;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教育缺失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高彩琴;;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教育[J];安徽教育;2007年S1期
8 周杰;;对高校学生理想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市场;2008年18期
9 张新艳;;当代中国启蒙教育的一大缺失——兼谈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10 ;双周[J];上海教育;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莉娜;卢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旅游业发展——以温州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姜琳;;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3 李长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辞(代序)[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4 徐慎庠;;中医外治科学发展刍言[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5 刘东军;马德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A];研究领导科学 实现科学领导[C];2008年
6 葛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油田档案事业发展[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7 牛义军;段惠娟;刘力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病案服务质量[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唐毓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9 王宝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服务型政府[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灿新;;民族精神与科学发展观[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城区英雄街小学校长 郭晋华;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N];长治日报;2005年
2 宋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和谐教育[N];青岛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辛建伟 孙影;追求和谐教育[N];廊坊日报;2009年
4 记者 谢小曼 实习生 谢凯龙;推进均衡公平和谐教育[N];潮州日报;2008年
5 陈雯;市教育局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构建和谐教育[N];东莞日报;2008年
6 记者 徐宁 通讯员 石先华;蓝天小学开展“和谐教育牵手工程”[N];三峡日报;2009年
7 黄林波;我们的教育缺失什么[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康磊;一年级新生“问题”不少 家庭教育缺失是“病根”[N];长春日报;2010年
9 记者 林恩炳;外来工子弟家庭教育缺失 社会各界主动“补台”[N];石狮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黄育南;打造民心工程 唱响和谐教育之歌[N];驻马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敬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荣丽;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长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才强国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徐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乔恒;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陈翠芳;科技异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敏;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实践价值[D];安徽大学;2004年
2 吕俊杰;公平效率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钟文华;生态哲学的历史探究及其当代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永;论科学经营城市[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静娟;[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焕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王,
本文编号:1869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