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活、课程、教法三位一体——从杜威德育观看当代中国学校德育
本文选题:杜威 + 道德教育 ; 参考:《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7期
【摘要】: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把学校的现实生活、课程和教法称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杜威德育思想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和借鉴,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Abstract]:Dewey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He called the school's real lif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 the trinity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life. Dewey's moral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worthy of our study, taste and refer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于忠辉;论教育生态平衡与素质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陈爱傼;实现知识、社会和人三因素的平衡与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方向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婧;战后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5 唐玲;新世纪研究生德育内容体系及途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温永权;深圳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建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大鸣;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体育的迁移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春博;;学校生活、课程、教法三位一体——从杜威德育观看当代中国学校德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07期
2 张建荣;郭晋陶;;科尔伯格的“杜威式”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年17期
3 张建荣;郭晋陶;;科尔伯格的“杜威式”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刘英健;杜威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刘建英;;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教师;2010年09期
6 毕定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三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张莹;;对杜威“从做中学”思想的解读[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但武刚;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J];教育研究;1998年12期
10 李金奇;杜威教育本质论:意义及启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斌贤;;近十年杜威研究的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程方平;;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黄宇红;;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颖;;蒋梦麟教育思想探析——兼谈蒋梦麟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巍;;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何成刚;;杜威教育学说与蒋梦麟的学校历史教育革新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9 杨乔清;李阿利;;解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与生活思想[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捷;走进杜威的思想深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乐乐;热衷现代教育理念不该忘记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张树伟;我们为什么需要补读杜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丁永为 胡根林;杜威的课程哲学说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闫学;教育“方程”的一种解法:以实用来回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上海 李勇;教育也可以等于“挑葱卖蒜”[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王冬桦;杜威在苏俄遭遇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吴子桐;杜威与现代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2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年
9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1年
2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吴继维;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永聚;杜威实用主义评价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6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8 李灵;杜威教师观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肖奕;杜威与美国教育的实用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肖明全;论杜威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87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8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