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06:17

  本文选题: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 ; 参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0期


【摘要】:社会建构主义先驱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维果茨基这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习者达到下一发展水平,教师要识别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设计出合理的教学任务,组织好互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到达下一发展区。
[Abstract]:According to Vygotsky, the pioneer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resent level and the level to be reached. Vygotsky's theory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eaching. In order to enable learners to reach the next level of development, teachers should identify students' existing level of development, design reasonable teaching tasks, organize and interact well, an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strategic awarenes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elp students to reach the next development area.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平;从维果茨基、费厄斯坦和布鲁纳的理论来看外语教师的素质[J];龙岩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2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取向——维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3期

3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亢宇坤,郭启华;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应对综合理科的挑战[J];化学教育;2003年10期

2 陈振兴;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03期

3 由布西;;“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4期

4 王丽春;多主体系统交往的建构效应[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袁维新;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09期

6 郑东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7 万晶晶;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8 齐晓栋,邵景进,阴山燕;论维果茨基对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贡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7期

9 张布和;分析维果茨基的智慧发展思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刘淑霞;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文;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麻彦坤;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霞;基于网络的协作式CAI设计模式[D];河北大学;2000年

2 周文;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罗怡桂;刚体力学ICAI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吉丹如;建构主义教育观与中学教学素质教育[D];扬州大学;2001年

5 李冬青;试论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阳泽;团体合作认知影响学生几何概念结构表征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罗万春;GX实验教材的编写策略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江;GX实验的32字诀教学原则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程秀华;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飞;学习自主性及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自主性[J];外语界;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超;付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最适”发展理论与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2 徐猷;;“遗传信息的表达”一节的教学有感[J];生物学教学;2011年08期

3 本刊编辑部;;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J];英语新世纪;2011年02期

4 陈颖;;发展性教学的历史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5 陈颖;;发展性教学的历史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8期

6 许文艳;窦琴;;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3期

7 赵穹波;;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J];教师;2011年20期

8 张荔燕;;搭建教研平台 促进教师成长[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Z1期

9 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1期

10 李玉民;李敏;;教师成长需分层实施分类推进[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对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的贡献[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姚平子;郑惠英;;幼儿观察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二)[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辽宁省绥中利伟高中课题组;;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安方明;;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新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张春媛;;新课改下学科教学与心育整合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仪征市第二中学 王忠红;“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2 连云港市东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沈裕;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展教学[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3 顾泠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独立学习与帮助发展的正确组合是转型改革的关键[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 李广生;从教师“最近发展区”中寻找出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高翔 潘其勇;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海门市教育局教研室 施伟;有效备课的优化策略[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济宁一中副校长 强淑国;分层走班素质教育的因材施教模式[N];济宁日报;2011年

9 谢爱敏;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N];铜川日报;2007年

10 山西省大同大学心理系 肖海雁;教师应利用好期望效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涛;变构学习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刘薇;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晓;对一个青年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回眸[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杜社娟;从结构到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方晓;“脚手架”模型支持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郝源汇;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刘慧蓉;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段明希;数字化游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鸿雁;基于网络的目标导向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67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967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6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