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阻隔原因及对策
本文选题:师生交往 + 学生交往 ; 参考:《教学与管理》2008年30期
【摘要】:正交往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交往。师生交往的地位取决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度,当知识被视为最崇高、最神圣并成为人们普遍向往和追求的东西时,必然会形成以知识为纽带的和谐师生交往关系。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经常出现交往不畅、关系紧张的现象,导致师生交往阻隔。这非常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Abstract]:Positive communication is a special activity, and educational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one. The status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social attention to knowledge. When knowledge is regarded as the noblest, the most sacred and the thing that people generally yearn for and pursue, it will inevitably form a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ith knowledge as the link. However, in the actu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ten appears the phenomenon that communication is not smooth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tense, which leads to the barrier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but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results.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G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晓寰;论“异化”范畴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桂春;中德小学数学及语文教学大纲差异的缘由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6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9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10 何小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阻隔归因及其矫纠策略[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维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秦元东;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文;关于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焦建英;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平;论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学生交往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盈盈;高等职业学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琼;师生关系的审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宁宁;课程本质研究的文化哲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罗儒国;教学理论应用的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毓秀 ,R.A.麻古 ,K.C.葛端逊;课堂社会心理学一瞥[J];心理科学;1983年03期
2 蒋晓;;要重视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学习交往[J];湖南教育;1985年Z1期
3 A·B·穆德里克,张琦;交往的教育潜力[J];比较教育研究;1986年05期
4 赵斌;大学生中高年级男生与低年级女生的恋爱[J];社会;1986年06期
5 王泽俊;;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J];四川教育;1986年09期
6 张琦;;苏联在研究交往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3期
7 A·B·穆德里克;张琦;;交往教育的潜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5期
8 汤孝林;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1987年03期
9 胡育;;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J];上海教育科研;1987年04期
10 胡红;;行为影响力摭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克学;韩向明;;改进交往对小学生个性品质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宋彩玲;王玮;;应重视中专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和教育[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3 陈天宇;;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1990年会议论文汇编[C];1990年
4 王柏民;;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6 赵竹青;;班级管理中的素质教育[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7 靖宏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8 邵敏华;;寓心理教育于语文教学中[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9 成广有;张鹏;赵炜;;探索与电子技术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A];全国电子技术研究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阴山燕;张大均;余林;;促进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面带微笑的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杨雪 赵春雨;大力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N];吉林日报;2001年
3 山西南洋国际学校 于淑萍;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积极情感的培养[N];山西科技报;2001年
4 陕西渭南竞存中学 尚润年;学生不爱体育活动怎么办[N];中国体育报;2001年
5 柯伯兴;学生交往中的道德教育[N];安徽日报;2002年
6 郑晓边 罗金远 张才生 卢谢峰;师生关系影响考生心态[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支瑶;爱的教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沈中;你还是那个不卑不亢的你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白雪;师生交往应把握好“度”(上)[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白雪;师生交往应把握好“度”(下)[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萍;论课堂交往[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小平;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程艳红;化学建构性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韩立敏;班主任之师生互动风格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施丽红;网络背景下大学师生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冬岩;对话理解—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学生交往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滕秀芹;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洪伟;课堂师生交往及其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支爱玲;教学中建构合作型师生关系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57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05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