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理想、现实与重构
本文选题:师生交往 + 交往主体 ; 参考:《教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摘要】:正一、师生交往的特征与意义1.师生交往的特征(1)自觉性。学校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实施的活动。这样,与一般的交往相比,师生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目的、交往内容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使他成为一个人。
[Abstract]: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1) consciousness. School education arises from the need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a purposeful, planned, organized, and carried out by specialized agencies and full-time personnel. In this way,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ubject, purpose,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and educatees, to make each person more and more perfect, to enrich his personality, and to make him a pers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秀珠,闫海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邢雪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郭晓飞;运用对话式教学 提高成人教学质量[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4 陈代坤;;追问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陈旭远;;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贺松;远程教育中的教育缺位问题透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7期
7 孙玉梅;;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2期
8 郑英;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周翠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刘立新;;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彭湃;大学之治:道德领导的思维向度[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俊;教育者管教言语行为的心理效应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志芳;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江秀萍;中学语文“多向互动”教学模式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冬青;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吕晓乐;网络教育中师生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对策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苏延骏;教育公平的法理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潘杰;班级组织隐性德育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宇玲;语言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万俊;论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税茜;师范专科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薇;陈旭远;;西方批判教育理论:师生交往研究的新视域[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2 向军;肖云龙;;大学师生无效交往原因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顾玉军;马成乾;;社会互动论视角下的师生交往[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6期
4 张雪珍;;研究日记选[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1期
5 朱钰珏;;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7期
6 房艳梅;;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备课观[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4期
7 王栋栋;;“请客式”的课改必须改[J];江苏教育;2011年Z3期
8 姜旭;;重建网络教育环境下分隔的师生关系[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9 王立华;;关键一跃:走向双赢[J];中小学德育;2011年08期
10 郭永峰;徐来祥;;论教师的课堂倾听技能[J];教学与管理;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学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2 阴山燕;张大均;余林;;促进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伯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5 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6 郭黎岩;王洋;;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柏民;;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宝福 大洼县赵圈河学校教师;关爱尊重沟通是师生交往的艺术[N];盘锦日报;2011年
2 九江市外国语学校 周兴娣;论新型师生交往[N];九江日报;2008年
3 白雪;师生交往应把握好“度”(下)[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韩增圣;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营口日报;2007年
5 高艳梅;浅谈师生交往中的“互动”[N];临汾日报;2006年
6 杨喜忠(作者单位:秦安县五营学区);课堂有效交往与教学质量[N];甘肃日报;2006年
7 陈晓红;树立新的学生观[N];陕西日报;2007年
8 应城城南初中 吴高珍;摒弃教师的话语霸权[N];孝感日报;2006年
9 荣祥;老师,你姓什么?[N];衢州日报;2011年
10 杜洁;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定位[N];甘肃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春艳;论师生交往异化及回归[D];河南大学;2012年
2 胡洪伟;课堂师生交往及其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汪明东;网络教育师生交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刘冬岩;对话理解—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冯;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娜;教育实习中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宏丽;课堂文化—师生交往研究的一个新视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敏;师生日常交往实践的批判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7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05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