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评定”:美国一种新型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本文选题:美国 + “正方形评定” ; 参考:《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摘要】:"正方形评定"是美国学者理查德.晒尔森(Richard J.Shavelson)和玛利亚.爱瑞斯丽(Maria Araceli)等人在接受"三角形评定"基本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的一种新型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该模式由"构建"、"评定"、"观察"和"解释"四个要素构成,主要应用四种分析方法,即"概念分析"、"逻辑分析"、"认知分析"及"定量和定性分析"。该模式在美国学生学业评价的元评价实践中已经得到具体应用。
[Abstract]:Square rating is an American scholar Richard. Richard J. Shavelson and Maria. On the basis of accepting the basic idea of "triangle evaluation", Maria Araceli and others constructed a new model of students' academic evaluation. The model consists of four elements: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our analytical methods, namely "conceptual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cogni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re mainly used. This model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meta-evaluation practice of American students' academic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
【分类号】:G5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芙蓉;谢利民;;美国“评估三角形”研究:框架、设计及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杰;任志杰;张高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邵朝友;;转变教师评价理念: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11期
3 邵伟琳;;信息科技学科项目活动评价平台的设计和实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04期
4 邵朝友;刘辉;;评分规则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4期
5 刘洋;蔡敏;;“BEAR评定”:美国学生学业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9期
6 朱琦;何敏;;小学作文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8期
7 陈瑞生;;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开发:特征、原则与步骤[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04期
8 周文叶;;论表现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运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10期
9 金添;;国际文凭项目学生评价模式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11期
10 罗冰烯;武法提;;网络环境下表现性目标导向活动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慧君;中学教师物理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乐中保;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岗;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钱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汪贤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程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学智;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郑颖立;体验式虚拟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春红;《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中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金添;国际文凭项目学生评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宋笑丽;初中生思想品德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实施状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丽霞;表现性评价在高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志戎;探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邵伟琳;基于项目的中学信息科技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谢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纸笔测验与客观题编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志宏;高中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张德美;小学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世友;美国环保掠影[J];江苏统计;2001年08期
2 陈娟;学生学业评价初探[J];教育探索;2005年06期
3 赵麟斌;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福州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4 张华平;美国“新经济”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5 胡莹;试论克林顿政府执政以来的美国经济[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耿立明,张艳,孙科;网络教育在美国[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12期
7 王淑芹;美国教育研究的方法[J];高等建筑教育;2001年02期
8 江翎;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9 韩骅;20世纪美国普通教育中的质量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韩来平;从美国的经济发展看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博;;美国外来物种入侵相关法律对我国的启示[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2 李虹;;美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方向[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莉莉;;浅析美国“精明增长”——一种值得我国借鉴的城市发展模式[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李约;;借鉴新加坡美国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田甜;胡亚才;俞自涛;;美国天然气市场法规及政策演化对我们的启示[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科技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张群豪;;中医学及络病理论在美国[A];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竞秀;;美国学校暴力干预方案评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孟继平;;活动—交流—评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模式初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孟江波;张玉清;;美国安全漏洞发布机制分析研究[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仇永胜;黄环;;美国水污染防治立法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天仁;高校教师“多元——交互”评价模式创立[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孔祥斌;农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本报通讯员 李华亮 安波 强海燕;为有源头活水来[N];济宁日报;2006年
4 记者 王有佳;上海调整小学语文教学[N];人民日报;2006年
5 绍兴市元培中学 张开雅;Go for it!教材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初探[N];绍兴日报;2007年
6 刘显成;考核评价干部方法重在可操作[N];中国人事报;2006年
7 刘怡斌;湖南打破“官考官”评价模式社会治安群众说了算[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 任丰;网络环境下评价模式的探究[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董建矿 本报通讯员 杨德武 王天国;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N];河南日报;2007年
10 陆丹;红地毯为学生而铺设[N];无锡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2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程雪峰;媒介垄断与文化渗透:冷战后美国传播霸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健;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李恒阳;美国不扩散出口管制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06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袁长蓉;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9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君;美国的陪审团制度[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芳;美国MBA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韩阳;美国信用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赵立芹;从做中学:美国服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郑海琳;中美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史界;“9·11”事件后美国反恐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05年
7 包睿欣;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慧娟;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旭;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2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0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