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实施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
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张燕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时代赋予新课程新的意义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对教师的新定位、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需求、教育领域的研究趋势以及国际环境下课程改革的紧迫形势都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教师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在高中教学阶段的实施效度。高中地理在新课改前后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质奠定了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性理应成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习,对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为准则,组织行为学以人为本、建构主义“主动”“多元”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合作学习、认知理论、地理教学评价论、地理学“可持续发展观”等为理论指导,教育科研方法为基础,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问题。主要研究以下七个部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新课程与高中地理教师定位解读、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观念的适应现状、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表现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适应性综合分析、对新课程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策略。 现阶段,关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适应性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单一、适应性的定义仅停留在生物和心理学表层、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化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随机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以我国高中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比较全面的角度展开分析研究。主要从教师思想理念和教师教学行为两大方面来分析。具体分析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人际观、课前准备、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师生课堂交流、教材处理、随堂评价等问题。以丰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促进高中地理教师适应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以开发课程资源、熟悉掌握本土地理知识深化生活化的地理、加强与课程资源相适应的设施配备、改革课程管理、调动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策略、养成良好备课习惯、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新课程评价、开展多元化培训、加强教师与学校与家长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协调新课程与高考关系等。并反思自己的研究,提出论文需要改进之处。 自新课程的提出到逐步实施以来,教师的适应性一直是教育界极其关注的问题,教师的理念与行为的偏差是新课程实施面临的长期、艰巨的困难,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的适应性问题和改善对策将会是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33.5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茂莲;实施新课程 教师新定位[J];广西教育;2003年07期
2 高建亚 ,黄古成;学科综合教学与地理教师适应性问题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2年33期
3 赵青文;;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适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0期
4 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9期
5 杜志强,靳玉乐;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5期
6 张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主体困惑问题探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2期
7 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1期
8 巩子坤,李忠如;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适应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9 靳玉乐;尹弘飚;;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适应性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9期
10 林梓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项晶菁;陕西省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实施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薛梅;对现行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探讨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敏;合作的专业建构策略对教师新课程适应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王丹;对北京农村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庆金;高中新课改中语文教师适应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庆霞;教师素质与新课程的适应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涵;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适应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翟书梅;新课改背景下河南省高中地理教师适应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赵凌宙;喀什地区高中教师新课程适应性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重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研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方小教;;高中政治新课程《经济生活》模块的资源开发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单中惠;;福禄培尔游戏理论新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阮越;韦立君;;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涯教育之内涵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吴玲,郭孝文;论教师专业化的拓展与推进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翠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王克永,蔡春岚,周晓琴,胡艳琼;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调适[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杜勇敏;刘刚;南豪峰;;学生群体公德状况调查分析——以贵阳市小学生群体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晓莹;李固强;刘贵昂;;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肖健;;普通话分组合作学习法的研究——以贵阳幼师普通话口语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任萍;;浅析新课程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娄维义;;生物学课题研究中选题与立题的指导策略[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9 刘小辉;;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袁智强;陈清华;;中学数学专家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广婷;江苏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婷婷;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智猛;高中阶段湿地教育初探——以盘锦湿地教育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田,刘恩山;对中、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目标及内容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李子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展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3 汤玉梅;李晴;;我国地理教学模式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潘立新1;黄成林;林玉标;仰光;葛晔;;安徽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调查与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侯俊;;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准备[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6 马云鹏,唐丽芳;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部分实验区评估结果的分析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5期
7 冯东俊;杨永昌;;浅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适应性[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8 李通;;对贯彻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修订版的几点意见[J];地理教育;2002年01期
9 林培英;;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再认识[J];地理教育;2002年02期
10 苗军;;略论地理教学内容的改革[J];地理教育;200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晶菁;陕西省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实施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梁巧茹;甘肃省河西地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实施中教师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郝双美;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汪鸿;新课程实验在贫困地区推进中的教师适应性问题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地区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文琴;贵州省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适应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良虎;河南省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之适应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郑一丹;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适应过程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范广辉;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与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付天贵;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陆竞文;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适应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飞舟;;新课程需要教师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2 雷友发,贺新兰;新课改在农村遇到的困难及对策[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5年04期
3 王建平;方楚仁;;让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团风县但店中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J];成功(教育);2008年01期
4 刘春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郭裕源;新课程背景下怎样评课?[J];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01期
6 苏峻;新课程呼唤教师专业能力创新[J];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7 张华伟;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应加强“四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8 倪保前;新课程赋予教与学新的内涵[J];山东教育;2003年34期
9 陈洁;新课程 新感受——参加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有感[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03期
10 张秀清;;学生的三种能力必须培养——谈人教版新课程应用题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王寿兵;;自我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3 靖宏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4 于大鹏;;浅议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夏淑萍;;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化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许吉;;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变化[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贺卫彬;;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浅谈创新课程中的学法指导[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陈淮畴;;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略探究[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邵海倩;;新课程继续呼唤新教育者[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万长江;;新课程教改中对考试命题的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余文森;[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织金县第八中学 陈洁;[N];毕节日报;2010年
3 新泰市第二中学 张烈军;[N];学知报;2010年
4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 罗国彬;[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浙江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朱建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文久江;[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武穴市花桥中心学校校长 周寿山;[N];黄冈日报;2006年
8 刘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特邀嘉宾: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蒋敦杰 ■采访人:本报记者于建坤;[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甘肃省敦煌市西关小学副校长 李菊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正德;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蒋永贵;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环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杜静;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黎薇娜;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顾志红;新课程的教师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苟萍;新课程校本教师培训现状与内部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佑生;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丽;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红彦;从NJEC的使用看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实施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