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iew that the greatest advantage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s its function of spreading information across time and space. As a new 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nction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The most direct introduction of Raswell's "5W"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chram's cycle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heory, meanwhil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分类号】:G434;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改学,俞树煜;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刘东建;刘俐莉;;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燕道成;“新闻需要”“新闻需求”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余月玲;;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方式的传播学思考——以《超级女生》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袁金龙;黄曼曼;;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童兵;;休闲消费与媒介功能的调适——兼议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6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8 魏玉山;;国外新闻出版国家监管体制[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10 赵毅;;信息化与学术期刊编辑的“把关”行为[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晓丽;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6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改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杨改学;远程教育·科技传播·西部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3 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民族教育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媚;从伦敦大爆炸看“博客时代”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J];新闻知识;2005年09期
2 尹晖;;传播媒介的演进及传播理论对教育教材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6期
3 胡沈明;熊茵;;论传播理论的现象学传统[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胡沈明;;“现象还原”之于传播理论整合的意义[J];黑河学刊;2010年05期
5 胡辰;李丹超;;浅谈微博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年09期
6 季至宇;;传播学视野中教育理论的新拓展[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10期
7 王君超;;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兼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实践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赵健;;传播理论视野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9 杨群瑛;;论网络传播的危机公关[J];新闻爱好者;2009年24期
10 孙雅妮;;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及对传统传播理论提出的新问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明;陈晓非;;半空间中平面断层上三维破裂的动力学传播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顶辉;牟永光;曹思远;刘晓喜;邓子臣;王建军;陈业全;;孔隙介质中基于BISQ模型的地震传播理论Ⅱ——弹性波频散和衰减[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宋昭勋;;组织文化的幻想主题分析:理论架构与分析步骤[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杨顶辉;牟永光;王尚旭;;孔隙介质中基于BISQ模型的地震传播理论Ⅰ——弹性波传播方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汪青云;;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吴峗;;从传播理论视域看新环境下的编辑把关[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7 陈韬文;;理论化是华人社会传播研究的出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处理[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8 何潇;;传播论与历史特殊论[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9 王俊国;卫鹏飞;吴晓芝;;井下与地面地震波传播特征的对比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10 冯德益;聂永安;;双相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理论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传播理论[N];中国民族报;2003年
2 记者 杜弋鹏;宣讲家网与搜狐网联手传播理论成果[N];光明日报;2009年
3 星亮;传播理论[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王舒妹;用传播理论滋养编辑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5 杨瑞明;发展传播理论的演进及研究的主要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吴晓明;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7 实习记者 胡明 蔡金宝;远程教育快车难破砖瓦学校旧阵[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8 孟敏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真学 真信 真情传播 真讲 真爱 真情实践[N];盘锦日报;2007年
9 实习生 阳丹梁;央企提升舆论应对术[N];中国企业报;2011年
10 刘兵;性别视角的传播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成琳;统一性传播理论[D];吉林大学;2007年
2 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学春;基于应力波原木内部腐朽检测理论及试验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4 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及其理论构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廖卫民;传播与国运[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裕\,
本文编号:2134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3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