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走向复杂人性论:当代新型教师应采取的人性假设取向

发布时间:2018-07-26 13:52
【摘要】:本文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来分析当今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应该采取的人性假设。文中通过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演变透析其背后的教师所采用的人性假设,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人性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恶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善的。但这些假设都是单一的、二元对立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呈现,在这些假设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很难说是令人满意的。为此,本文在对上述两种师生关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取向:学生的本性是复杂的。教师在此假设指引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三方面来落实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ypothesis of human n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ypothesis of human nature that teachers should adopt to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eacher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teachers is that the teacher's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i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students is evil;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teacher's hypothesis i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students is good. But all these assumptions are single, and the two opposing thinking is present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Under these assumption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is very difficult to say.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wo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atter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oday, teachers'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the nature of the students is complex.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hypothesis, teachers carry out and improve their own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邵波;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学研究;2005年05期

3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3 傅炳熙;个性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梁书凤;;隐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资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宏薇,陆作生;学校教育中各层次目标特点及关系的分析[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6 王笃勤,卜焕芳;自主学习与教材把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8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9 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余宇;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青;高中综合理科课程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雯芹;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目标定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纪九利;中国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郑伟;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胜;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实施[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郑利明;高师化学系课程结构的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雨强;综合理科课程开发及其支持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晓鹏;人教社高中化学教材“学材化”探索的评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兰;地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及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许建领;论后现代主义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1年02期

2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彭虹斌;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教育交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邵波;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学研究;2005年05期

5 刘云生;对话式学习:后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J];教育导刊;2002年13期

6 漆玲玲;平等、对话、理解:从哲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7 金惠敏;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J];哲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2 朱林;;“严、爱、宽、博、智”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鲁爽丽;;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黑河教育;2011年07期

4 陶丽苹;;略论中小学师生关系有效沟通的途径[J];中学教育;2002年08期

5 李岩;;让师生关系“好”起来[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5年11期

6 李立凤;;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9期

7 李燕林;;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8 杨雄珍;;复杂性理论下的动态化师生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1年26期

9 徐昕欣;;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怎样的[J];上海教育;2011年17期

10 杨明广;;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3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刘锋;郑钢;赖建维;;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自尊影响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蔡春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黎亚军;张贵英;王耘;;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莹;;师徒帮带——带着我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9 董艳;申继亮;;基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生指导行为分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付芳;伍新春;;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翠娥(作者单位:朔城区占义学校);如何融洽师生关系[N];朔州日报;2005年

2 新乡市十中 马玉芬;建立新型的“人文”师生关系[N];新乡日报;2005年

3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容霞;从两起教师受害案反思师生关系的冷漠[N];东方早报;2008年

4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5 刘凤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N];吉林日报;2009年

6 李定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N];黔西南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晓飞;解析师生关系的是非纷扰[N];哈密报(汉);2009年

8 王定会;如何处理师生关系[N];黔西南日报;2009年

9 叶昌玲;浅谈新时期的师生关系[N];黔西南日报;2009年

10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胡江霞;在倾听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霞;在变动中寻求秩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郝项莉;师生关系的当代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君霞;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朱浩;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教育的转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周相玲;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颜廷凤;人文精神与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46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46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0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