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交互”品性及其实现
[Abstract]:The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subjectivity, the pursuit of humanization and a kind of upward classroom culture. However, i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interactive" character of teaching is obscured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we should reconstruct the values of "interaction" in teaching, establish a new view of students, media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dvocate mutual respect,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ruct the "interactive" classroom culture, try to form the new bright spo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ulture in integration,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explora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豪明;韩传信;;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陈素霞;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薛琴;;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讲授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彭静悦;;基于“对话”理论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王攀峰;;论审美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3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肖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多维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8 李运武;田小山;;对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对话教学理论,,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9 申慧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宛璐;中学历史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齐娜;语文教学中哲学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影;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文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慧;大连市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哲;与生命相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朱新荣;关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姜锐;教师应对幼儿违纪行为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雁军;;课堂文化:内涵、失衡及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3期
3 高洪常;;优化课堂教学 推进初中数学新课改深入开展[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8期
4 谢丽娜;;教研员因评课而出彩[J];华章;2011年10期
5 陈唐明;;打造和谐生态课堂 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一堂脱离“轨道”的数学观摩课实录[J];上海中学数学;2009年05期
6 黄欣;;教学何以相长: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国梁;姜淑华;;“主体参与”与健美操教学创新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沈萍;;着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年05期
9 季静;;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J];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10 季银;;浅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彦江;郭仲英;陶宏;;新疆落叶松种源遗传变异和选择研究[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2 汪春红;周新;郑芳;韩定芬;施群;刘芳;;吸烟、载脂蛋白E-CⅠ-CⅡ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红梅;;现阶段远程教育的交互设计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刘文霞;陈元琦;郭华武;;镉与除草剂丁草胺的交互作用对苋菜生长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王吉秀;祖艳群;李元;;镉锌交互作用及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世勇;郭开仲;;错误的相互作用——决策消错方法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7 杨洋;柳铭心;雷雳;;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与网络使用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雷雳;柳铭心;杨洋;;青少年开放性人格与网络使用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存芝;杜丽莉;石t
本文编号:2171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7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