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新课程改革:“实用主义”并不“实用”

发布时间:2018-08-16 16:08
【摘要】: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理论上看应有许多契合之处,但在实践中由于两者社会传统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重大隔离。由中西传统的不同实用价值取向,揭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基层实践者各自在新课改中的实际表现,分析社会转型期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双重异化的原因,阐明当前新课改实践中如何定位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者关系。提供融合中西传统实用价值观的一些建议,为“实用主义”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真正“实用”起来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Dewey's pragmatism education thought and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in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in theory,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a great separ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ocial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ractical value orientati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educational theory researchers and grass-roots practitioners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ouble alienation of social standard and individual standard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andard" and "individual standard" in the practic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Some suggestions on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practical values are provid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ragmatism"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再创造[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2 黄书光;中国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民族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7期

3 赵昌木,徐继存;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荣芳;;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J];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瞿林东;;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与多民族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J];河北学刊;2007年06期

3 侯欣一;;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的大众化特点[J];法学研究;2007年04期

4 范虹;;论我国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J];云梦学刊;2007年06期

5 马乙玉;;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理论问题确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06期

6 王超航;;论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7 钟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肖新发;;辩证矛盾观的解读路径与和谐社会观的理论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施雪华;赵臻;;1949—1956年中国政治发展的表现、动因和隐患[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危兆盖;李文海;耿云志;宋志民;郑大华;;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臧运祜;;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以六个关键年度为视点的考察[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段发虎;;浅谈学术交流对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肖贵清;胡运锋;;毛泽东与王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黄林芳;戴永翔;;马克思主义执政成本观初探[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梁星亮;;论毛泽东的文化创新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梁柱;;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欧阳雪梅;;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红岩;我国公务员综合价值均衡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凤梅;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透视[D];山东大学;2007年

3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冲;马克思人权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高憬宏;论故意杀人罪的死刑适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屈健;“长安画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7 詹欣;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军事的评估(1947—197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张河清;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谢春;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前进;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党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党群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马欣研;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陈开敏;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D];南昌大学;2007年

5 刘世兵;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汝秀;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春梅;胡锦涛的三农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玮;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政策变动研究(1949-1958)[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何长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黄金鹏;王实味文艺思想研究:1940-1942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2 田正平,肖朗;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3 杨晓微;近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探析[J];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张廷凯;课程研究要推进课程改革——兼论当前课程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介人;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立新功——第十七个教师节献词[J];陕西教育;2001年09期

2 周海银;面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论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7期

3 孙杰;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的四个关注点[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4 张长林;学生参与是政治课教学的灵魂——试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参与[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年12期

5 宋维华;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04期

6 何兆华;新课程改革中的校长培训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2年07期

7 ;新课程改革研修班结业[J];安徽教育;2002年11期

8 张晖,张丽,孙福孟;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新型小学教师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陈利平,卢晓华;理解动因·消除困惑·实现跨越——来自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调研报告[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范光基;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为新课程改革服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燕兴权;;试论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毅;;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同感问题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王克荣;;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和做法[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王静;;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和思索[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5 张风兰;;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6 李志方;王荣法;;论微型实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优势和作用[A];微型化学实验专辑论文集[C];2004年

7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白金霞;;浅谈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力根 陈青峰;塑造美好灵魂的人[N];江西日报;2000年

2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推进教师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辛丽娟;为了每一个孩子[N];吉林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赵显坤;教师要做新课程改革的热情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赵显坤;早起步 争主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张廷凯;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苟正斐;甘肃:凸现一个“新”字[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刘运东 刘玉林;为教师的阅读提供4种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记者 张真弼;十堰新课程教师持证上岗[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中国石化管道中学 陈强 段圣春;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5 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萍;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宇红;试论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佳;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游涛;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丽红;城乡结合部中学历史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郝双美;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富国;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郝晓;中日高中新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8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8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